混凝土技术真的是靠经验去蒙的吗?
【问题描述】
感觉好多了不起的前辈都是靠着经验去配置混凝土,去解决混凝土中的问题。谢谢各位老师的悉心解答,本人半路出家,热爱混凝土行业,灰头土脸地奋斗在混凝土一线未曾退缩,或许是我自己行业知识太浅漏,在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同时自己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找到触动点,就是在这行提高技能的方法。
在生产一线,搅拌站虽然会对原材料严格按照批次进行相关检验且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厂使用,不过在实际生产中原材料仍然避免不了波动,产品难免出现一定偏差,按照科学计算分析,然后作出调整的方法固然是好,我也向往这样的严谨,可是要等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和实验找出原因后再作出精确的调整有哪个质控能严格做到?所以我观察到基本上都是结合经验去蒙来做调整。问题是,我不想去蒙,我也要精确,我也要科学,我应该怎么做?
想问一下各位,你们有谁在生产一线或者曾经呆过?想必你们会非常理解我的迷惘。
谢谢你们,会一直在建材行业努力……
【回答】
作为一名在商品砼搅拌站混了7年的人:头三年从事一线质量控制,后来转岗去了市场营销部。看到这个问题不禁会心一笑,实在忍不住上来聊两句啊!
混凝土,靠的是长久累计下来的技术和经验。这事儿得细说。
其一、出厂质量。出厂质量当然是要严格把关的。每个搅拌站都是有自己的标准配合比的。在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满足强度(还得留下一定的富裕系数),最重要还要计算成本。商品砼、商品砼,咱们归根结底还是靠卖混凝土赚钱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事儿怎么来?只能是一遍一遍的做小试甚至中试,积累数据、分析,成为自己的“独家配方”。随后选择合格供应商,最大限度的稳定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这就是科学,就是严谨。不过呢,拌小试做出来的那40 L料和实际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情。实际生产中,原材料波动的情况太多了!
就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吧。今天生产任务重啊!一块底板一道栈桥。正忙得热火朝天呢,下雨了,本来你也没在意,谁知道下了两小时也不见停。这时候你就想了,堆场上石子黄砂的含水率肯定会提高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咱必须做个含水率测试啊!于是打个电话给拌台:啊~你好,我是试验室的。呐......你现在所有工地发料都暂停一下。因为下雨了,等我做个原材料含水率先!(额...现实是拌台接到这个电话会直接无视你的...)取样、称重、进烘箱,忙完了搬个板凳坐等结果咯......突然,你发现:雨下得更大了!你凌乱了啊:彼时彼刻你检测出来的含水率(虽然还在等结果)还是此时此刻甚至下一刻原材料的含水率么?这时,电话铃响,分管生产的副总在电话那头愤怒了:本来发料已经跟不上了,现在A工地的两台泵车和B工地的固定泵上已经1个小时没有车子了。甲方项目经理已经在骂娘了。听说是试验室哪个小子跟拌台说要停止发料的?!
所以说,这时候不就得老前辈根据经验调整了么。等数据结果出来,黄花菜早凉透了。更不用提碰到因为原材料断档,临时更换厂家这些个烦心事情了。
其二、到达现场质量。混凝土出厂质量其实每个搅拌站基本上都是手拿把攥的,要是没这点本事,早可以关门了,关键还是看到达现场的质量。看些什么?看的就是混凝土到达现场时的坍落度、和易性和可泵性。然而,我们只可能从上述三点来分析混凝土大概质量,最重要的混凝土真实强度我们是暂时不知道的,需要等28天。撇开施工方的各种影响不谈,我认为能够影响现场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这么几个:施工部位、天气、气候、路程的远近、路况、泵车的规格等等。如果是固定泵的话还要考虑泵管的长度和弯头的多少。特别是可泵性,因为一旦堵泵,一连串电话会直接打过来骂娘。想当年我这些个“投诉”电话也没少接啊.....冤枉的是有些时候根本不是料的问题,只是这台泵车太破了。但是没办法,必须服从现场生产啊,只能根据它再调整下配比。
正是因为实际生产和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和不可控因素,并且一旦发生问题又必须要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而且以上因素很能难去量化、数据化。所以我认为就目前而言,依靠丰富的经验是解决混凝土一线生产时出现问题时候的主要办法。此处注意!仅是指一线的日常生产!
那些常规、常用配合比的完善、特殊级配所要求特殊配比的研究、特殊混凝土的研发和创新,这些事情就非得靠大量的试验和数据啦!不过等咱们过了一段时间再回首往事,这些资料和数据又何尝不是经验呢?
总而言之,混凝土不同于其他建材,百度上能查到的定义我就不多啰嗦了。我只想说的是:混凝土是个不均匀密度的半成品。行内纯经验之谈。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38769/answer/49197165。
材料牛石小梅编辑整理。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