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发表理科学术文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问题描述】

将要开始写论文发表了,虽然之前也有过不是一作的文章,但文章不是我写的。因此想请教一下前辈们:在发表文章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我指的不是普遍适用的学术型文章的写作方式:比如用语要精练准确、注重表达的逻辑性之类,而是诸如: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回答】

身为北美PhD熟练搬砖工结合自己投稿和做审稿人的经验来和大家分享和讨论一些体会:

写paper是科研的最后一步或者说是阶段性的结尾。怎么写文章,能写出怎样的文章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新意,实验的设计以及数据的累积和分析(广度和深度)。通俗一点说,新意,广度和深度在写文章之前(甚至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逐渐确定下来。个人的经验是多看文献,读得多了你会了解领域的最新发展,自己研究的位置以及应该怎么设计实验和写作论文。这和文学创作需要阅读积累异曲同工,写论文需要保证尽可能大的文献阅读量。在google reader关闭之后,我转向了feedly来订阅追踪期刊的每日更新。所以,除了刷知乎,还要频繁刷文献!

针对题主的具体问题: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鉴于题主是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写文章,我的建议是先要明确数据的新意程度(novelty),如果说实验的结果和数据的质量非常新颖,可以把文章写成communication(通讯)的形式。各大领域的王牌期刊大多接受篇幅极短(不超过4 pages)的通讯来报道领域内的最新的有意义的突破。这个时候写文章一定要注意精简干练,把最有意义的数据以最直接最流畅的逻辑展示出来。如果实验数据本身比较完整详实,工作非常系统,那么写作的时候先追求“完整”,也就是说不要去顾忌具体期刊的形式,先把故事按照已经设计好的逻辑和文章构架写出来。事实上,从期刊论文的角度来说,同领域文章的论文构成都相对固定,不外乎introduction,experimental,results & discussion和conclusion几个部分,甚至同一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们的格式要求非常类似(比如美国化学学会ACS的期刊),不同出版集团杂志之间格式的不同也仅仅是以上提及的那几个部分的顺序有差异。另外,非通讯类论文的投稿大多数不需要套入模版,在论文审稿通过被接受之后杂志方面会给一个已经排好版的proof,作者一般只需要校对文字,确认返回给编辑即可。所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条理逻辑清楚并且数据没有硬伤的故事比较重要,不要因为格式而担心,在最后投稿时格式的调整其实非常简单。在动笔之前,个人建议先把图片拼起来,图片的拼接和数据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文章的脉络和走向,完成图片的拼接和排序之后文章的逻辑就很清楚了,这个时候再动笔就胸有成竹了。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做实验的时候就要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 写文章永远是最后一步。我的建议是在边做实验边处理数据,边处理数据边思考漏洞,发现漏洞及时做补充实验,如此循环,直到所有数据和结论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足够完整和准确。自己觉得信服之后才可以写文章。当然任何工作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在论文修改阶段再去琢磨。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根据题主的问题,个人觉得题主文章的构架和故事逻辑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放入正文的数据永远都是要为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展开来背书的。在文章构架清晰并且明确实验结果已经被充分完整的讨论和验证的前提下,琐碎细节的一些数据可以单独作为supporting information跟正文一起投到期刊。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Frank Ren,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29854/answer/39420840

材料牛石小梅编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