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Macromolecules: 树枝形链的唤醒动态性质:一种图论算法
【引言】
树枝形分子是一类通过内部反应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大分子,因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传感器、催化剂、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静态(旋转半径、静态结构因素等)和动态(黏度、弛豫谱等)性质,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尽管对这种分子的动态性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利用计算机对它进行动态模拟分析,还是鲜有报道。而且少量报道的文献,也仅仅是聚焦在它的静态性质的模拟,而动态性质的模拟报道非常少。
【成果简介】
近日,复旦大学的杨玉良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利用图论算法,对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G代树枝状链唤醒矩阵的特征多项式,而且这种链为任意间隔长度(n),掌握了其内部函数(f0)和外层函数(f)。而且,利用系数与特征多项式根的关系,得到了任意 f 和f0与环旋半径关系的准确表达式。而且,以没有间隔长度(也就是f0=f,n=0)的标准树形分子为案例分析,得到了其近似特征值,该特征值与数值结果完全一致。基于得到的特征值,计算了这一类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即内在存储模量G’(ω)和损耗模量G’’(ω),而且还与线形链分子和星形链分子的模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成果以“ The Rouse Dynamic Properties of Dendritic Chains: A Graph Theoretical Method”为题,发表在近期的Macromolecules杂志上。
【图文导读】
图1 树枝形分子的结构
(a)树枝形分子结构图,ΓG,f0,f(x),G=5,内段株(灰色圆)函数f0=3,所有的外层株(空心圆)函数f=3,图中没有明确标明株之间的间隔;
(b)树枝状分子链的参数分别f0=1,2,4。
图2 对图1中的Γ5,3,3进行连续旋转操作后所得到的子图
(a)第一次旋转操作后得到的子图;
(b)第二次旋转操作后得到的子图;
(c)进行连续的旋转操作,直到子图全都变成线形链。
(子图的更多细节,请参考图3。)
图3 图2线形子图中子单元所对应的特征多项式及其示意图
根据杨氏规则,不同株的质量因素须要考虑,也就是小圆圈表示质量因素为x的间隔株,黑点表示最后一代质量因素为x-1的株,大圆圈表示质量分数为x + f-2大分支株;中间株质量因素为x + f0-2,用灰色圆圈表示;另外,每个没有标示的键,其质量因素为-1,为了说明清楚,图中没有画出来。
图4 G~<S2>/n关系图和G~r关系图
(a)G与旋转半径<S2>/n的关系图,n=20,f=3,改变f0。需要指出的是,当f0=100时,旋转半径与f0=3时的旋转半径相比,稍微大一点点。插图是n=0,f=3时,G与<S2>的关系曲线;
(b)n=20,f=3,f0分别为1,2,3,4,6,8,20时,G与r的关系图。
图5 不同f下,G与旋转半径<S2>/n的关系图
其中,间隔长度n=20。
图6 f=3,n=2时,G与<S2>的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仅当G至少大于20时,曲线才接近渐近线<S2>=nG(红色线);树枝链的f0=1时,在G为2~10的范围内,曲线几乎为<S2>=G2。
图7 以n=0,f=f0=3为案例,近似非退化特征值与数值结果的比较
灰色列数据为文献值,白色列数据为计算值。
图8 以n=0,f=f0=3为案例,近似退化特征值与数值结果的比较
G下的列数据表示其左列数据对应的退化特征值,空白表示其对应的第二列中的数值不是G的特征值;第一列数据是数值求解得到的数据,第二列数据是解析求解得到的数据。
图9 G’和G’’分别与ωτ1的关系图
图10 G’和G’’分别与ωτ1的关系对比图(树枝形分子与线形分子和星形分子对比)
G=6时,线形链和星形链上的株数量与标准树枝形链上的株数量相等。
图11 δ ~ωτ1关系图
G=6时,线形链和星形链上的株数量与标准树枝形链上的株数量相等。
图12 Pn(x)和PL(n-2)(x)的简化图
【小结】
1、利用图论算法,对树形分子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内部株函数f0和外层株函数f以及间隔长度n和模量G,得到了特征多项式;进一步利用系数与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关系,得到了任意 f 和f0与环旋半径关系的准确表达式;
2、以没有间隔长度(也就是f0=f,n=0)的标准树形分子为案例,利用图论算法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得到了近似特征值,且其与数值结果完全一致;
3、基于得到的特征值,计算了这一类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即内在存储模量G’(ω)和损耗模量G’’(ω),而且与线形链分子和星形链分子的模量进行了比较;
4、通过与传统图论方法相比较,证明了该图论方法简洁、高效,而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文献链接:The Rouse Dynamic Properties of Dendritic Chains: A Graph Theoretical Method(Macromolecules, 2017, DOI: 10.1021/acs.macromol. 7b00040)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高分子小组熊文杰提供,材料牛编辑整理。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参与高分子话题讨论或了解高分子组招募详情,请加高分子交流群(298064863)。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做一个爱分享的科研人,请关注大分子公众号!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