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论文撤稿该是谁之过?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近日,国内科学界出了一家大事。施普林格出版社一口气撤掉《肿瘤生物学》杂志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全都来自中国,而且不乏名校,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虽然之前也经常有国内论文被撤稿,但这次撤稿数量之多,令人震惊,也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事件发生后,国内各方都是什么反应?材料牛(cailiaoniu.com)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此事的报道,看看各方都是如何看待此事。

中科协:出版商也有责任

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机构是中国科技协会。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中科协会见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一行。随后,中科协旗下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发表微信文章,认为“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中国科协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中国科协愿意加强与施普林格在出版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科技期刊出版诚信。”

施普林格:积极完善内控机制

而据科学网报道,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对此事回应称:“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调查发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出版界共同的‘敌人’。”安诺杰说。

但是安诺杰也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集团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并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谈到撤稿事件。他认为“虚假同行评审曾导致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撤稿,其中涉及《肿瘤生物学》。此次撤稿并非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

“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彼得·巴特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一制度本身并无漏洞。不过,同行评审流程如评审人的筛选等,可以更加严格,他们已着手强化评审人验证流程。

医生:对医生的评审,不能唯论文而论

在科学网另外一篇文章中,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被撤稿的杂志,全部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孙学军说。

另一名知名三甲医院的专家也向记者感慨:“大规模撤稿的事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临床医生需要门诊、需要手术、需要管理病人,需要进修学习交流,还得发学术论文。考核一个临床医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目前医学界评价标准方面的讨论呼声很热。“人们越来越强调,对医生的评审,不能唯论文而论,主要还是看医术和实践水平。”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李义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人民日报:我国惩处不力

而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认为我国对造假者的惩处不力!文章认为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时评认为“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纵容造假就是损害科学的未来。”

主要参考新闻

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人民时评)

107篇论文被撤 作者诉苦:保姆把孩子卖了 

107篇论文被撤 双方都在反思

施普林格撤稿,中国科协喊话:出版集团也有责任 

材料牛编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