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 核壳结构Au@MOF纳米探针用于神经胶质瘤的多模态诊断


【引言】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尽管在胶质瘤诊断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例如早期和综合诊断。然而,单模态成像无法提供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信息。传统的成像手段(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光声成像(PAI)等)存在一些固有缺陷,例如分辨率有限、穿透成像深度浅、空间分辨率差等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发展多模态成像探针,在单个系统中整合多种图像增强行为,以实现多模态成像功能。包含一个金属核的纳米级金属有机框架(NMOFs)材料表现出丰富的光学和磁学特性,同时具有强的X射线衰减,因此是组装多功能显像剂的理想候选材料。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研究员、王坤副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忠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采用微乳液方法在N,N-二甲基甲酰胺相中合成了小粒径的核壳结构Au@MIL-88(A)纳米粒子。这种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备了金纳米棒内核的CT增强和PAI光学特性以及NMOF外壳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特性。该纳米复合物的表面采用PEG-COOH修饰以防止其在体内试验的过程中结块。修饰后的纳米粒子Au@MIL-88(Fe)在神经胶质瘤的体内试验中,其CT、MRI和PAI成像效果显著增强。该成果以“Core–Shell Gold Nanorod@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probes for Multimodality Diagnosis of Glioma ”为题于2016年11月18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图文导读】

流程图1 Au@MIL-88(Fe)纳米星的合成及应用

s1

(a)Au@MIL-88(Fe)纳米星的合成路线;

(b)在基于多模态成像的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图1 Au@MIL-88(A)纳米粒子的表征

f1

(a)Au@MIL-88(A)纳米粒子的TEM照片;

(b,c)Au@MIL-88(A)纳米粒子的SEM照片;

(d)磷酸盐缓冲液中的Au@MIL-88(A)的DLS粒径;

(e)Au纳米棒和Au@MIL-88(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f)Au@MIL-88(A)、MIL-88(Fe)和模拟得到的Au晶体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

(g)Au@MIL-88(A)纳米粒子的STEM-EDS面扫描元素分布。

图2 纳米粒子的性质

f2

(a,d)不同浓度的Au@MIL-88(Fe)的T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a)和T2弛豫率(d);

(b,e)不同浓度的Au@MIL-88(Fe)的CT图像(b)和CT值(e);

(c,f)不同浓度的Au@MIL-88(Fe)水溶液的光声成像(c)和光吸收值(f);

(g)磷酸盐缓冲液中光吸收的稳定性。

图3 纳米粒子对细胞内吞作用和细胞毒性的体外评价

f3

(a)不同浓度Au@MIL-88(Fe)下的细胞活性分析;

(b)孵育不同细胞系后的细胞活性;

(c-e)加入ICG/ Au@MIL-88(Fe)培养后U87MG细胞的荧光显微图像

图4 皮下荷有肿瘤U87MG的小鼠的体内三模态成像

f4

(a,b)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的CT图像;

(c,d)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的T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

(e,f)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体内肿瘤的光声成像;

(g)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体内肿瘤的定量MRI信号和CT值;

(h)肿瘤的生物发光成像。

图5 荷有U87MG原位瘤小鼠的体内三模态成像

f5

(a,b)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的CT图像;

(c,d)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前后小鼠的T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

(e,f)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体内肿瘤的光声成像;

(g)静脉注射Au@MIL-88(Fe)(2mg/mL,200μL)12小时前后小鼠体内肿瘤的定量MRI信号和CT值;

(h)肿瘤的生物发光成像。

图6 静脉注射Au@MIL-88(Fe)后裸鼠体内胶质瘤组织切片的H&E染色

f6

(a,d)只采用H&E染色;

(b,e)脑的插图和切片;

(c,f)普鲁士蓝染色的照片

【总结与展望】

该团队合成的核壳结构Au@MIL-88(Fe)纳米粒子,在神经胶质瘤的多模态成像上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有望减少中风病人在CT成像时受到的辐射。其CT和MRI图像穿透深度大且结构清晰,其PAI图像探测清晰、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高。尽管这项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这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为三模态分子成像提供了机会,将有望从临床前研究走向临床研究。

 文献链接: Core–Shell Gold Nanorod@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probes for Multimodality Diagnosis of Glioma (Adv. Mater., 2016, DOI: 10.1002/adma.201604381)

【通讯作者简介】

田捷,工学博士,IEEE Fellow,IAMBE Fellow,SPIE Fellow。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会员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首届),分子影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官网

王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1年获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光声、超声、磁共振等多模态分子影像的成像方法研究、成像设备研制和生物医学应用。(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官网

王忠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入选者。2015年初开始组建“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研究室并担任组长。近年来,一直从事多模分子影像和纳米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在Science、PNAS、Angew、AM、ACS Nano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到143。多篇文章发表后被Nat. Mate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选为亮点报道、专题新闻或者期刊封面。拥有1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和2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资料来源于王忠良课题组主页

本文由材料人生物材料组Sea供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参与生物材料话题讨论或了解生物材料小组招募详情,请加入材料人生物材料交流群(124806506)。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

材料人网尊重所有进行知识传播的媒体,转载请联系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