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Int. Ed. 长春应化所开发出“时空”双控的配位聚合反应
【引言】
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完美的微观结构,在它的合成过程中,可以通过外部刺激不断地终止和启动聚合反应。在此种模式的启发下,科研工作者们寻求一种“时间与空间控制聚合”的新型聚合方法,希望能够通过改变单体序列来提高聚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到目前为止,时间控制聚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丙烯酸酯的AT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等。但是时间控制聚合很难满足快捷、定量和完全可逆的引发剂开关控制等要求,而立体选择开关聚合由于不明确的自由基或阴离子聚合机理,在研究中也很少涉及。
配位聚合具有很强的立体选择性,但在关闭反应后,由于复杂的引发体系而较难再开启。此外,配位聚合中常伴随有链转移,是“非活性”聚合。尽管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聚合体系的“非活性”,以及活性与休眠种之间的非定量转换仍然制约着反应的时间控制。因此,立体与时间控制的配位聚合极具研究价值。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崔冬梅研究员(通讯作者)团队采用了[Flu-CH2-Py]Y+-(CH2SiMe3)、Lewis碱吡啶(Py)、三异丁基铝(AliBu3)引发体系,开发出了一种时间与立体控制的异戊二烯3,4-聚合反应。
通过酸碱相互作用,吡啶的加入会使Lewis酸活性金属种“中毒”失活,而AliBu3由于对吡啶有提取作用,可以使原活性种得到释放。实验中,作者交替地加入吡啶(Py)和AliBu3,调控活性金属中心,达到了对聚合反应立体与时间控制的目的。这种方法快捷、定量,并且在较高的重复次数下仍能保持良好的3,4-立体选择性。除了对异戊二烯具有3,4-立体选择性外,此引发体系对于苯乙烯的聚合也有很强的间同立构选择性。此外,作者利用此引发体系,实现了对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共聚物序列的调控。
【图文导读】
图1,活性种转换示意图(P代表CH2SiMe3或是聚合物链)
如图1所示,活性种[Flu-CH2-Py]Y+-(CH2SiMe3) 1在接受Py后变为休眠种1∙Py失去活性,而经AliBu3提取了Py后又恢复为活性种1继续引发聚合。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把这种引发体系应用于异戊二烯和苯乙烯的共聚中。这种开/关均聚和共聚以“活性”聚合的方式进行,并对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分别具有较高的3,4-选择性和间同立构选择性。
图2,在1与1∙Py之间转换进行6个循环的异戊二烯的聚合反应
从图2A中可以看出,聚合反应前期较为迅速,在4min左右时,转换率达到了约26%。此时加入Py,使活性中心成为休眠种丧失引发活性,在大约20分钟的时间内转化率保持不变。之后,加入等量的AliBu3(相对于Py来说),休眠种迅速转化为活性种引发聚合,使转化率在4min中内达到47%。在经历6个类似的循环后,转化率达到了84%。结果表明,半对数异戊二烯转化率-聚合时间表现为一条直线,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加,多分散系数较窄(如图2B,2C所示)。
图3,在共聚中异戊二烯与苯乙烯单元分布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此引发体系下的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共聚反应。尽管1的催化活性远高于1∙Py,但此两种催化剂均能引发活性共聚。异戊二烯和苯乙烯在该两种催化剂下的竞聚率不同,这导致了1催化下的梯度微结构和1∙Py催化下的锥形结构,如图3所示。正是由于这种竞聚率的不同,使得共聚物的序列可以通过控制1与1∙Py之间的转换和时间来调控。
【小结】
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能够较好的实现时间控制,但缺乏对聚合物的立体选择性。配位聚合具有较强的立体选择性。通过在[Flu-CH2-Py]Y+-(CH2SiMe3) 交替的加入Lewis酸和碱,使催化剂不断地在活性种与休眠种之间转化,实现了聚合反应的时间控制和立体控制。
文献链接:Stereo- and Temporally Controlled 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 Triggered by Alternating Addition of a Lewis Acid and Base (Angew. Chem. Int. Ed,2016,DOI: 10.1002/anie.201605038)
参与高分子话题讨论或了解高分子组招募详情,请加材料人高分子交流群( 298064863)。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高分子组gaoy供稿,xiiluu审核,材料牛编辑整理。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
材料人网尊重所有进行知识传播的媒体,转载请联系tougao@cailiaoren.com。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