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当前对材料科研存在的误解!
从事材料科研的你,是不是总是被“吐槽”呢?下面这些有没有“中枪”?
1:材料性能好又怎样,离应用还很远!
如果留意报道性能优越的新材料的新闻,下面常会遇到有人留言:“呵呵,这有什么了不起,它离应用还很远啊!等真正量产了再来吹吧“底下也是一片点赞!
不可否认,实验室研发的新材料,大都的确离市场化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甚至,大部分可能永远也不会走向量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材料科研的价值。没有前沿的工作,何来后面的工业应用。更何况,材料应用投产,并不单单是材料性能上的考量,决定因素还是市场、产业。这些,本不应该只是只是材料科技工作者的事。
2:中国的材料科研论文的量是有了,但质呢?
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中国的材料科研论文已经是全球第二了。不过,这件事收获的更多的是可能是批评和质疑:”量是有了,但质呢?尽是一些垃圾文章有什么用”
诚然,材料科研论文在以唯SCI论的大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不过,在吐槽灌水、垃圾文章泛滥的同时,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去年,我国已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十数篇文章,至于算上两者的子刊,那就更多了。假如经常阅览国际材料科技新闻,似乎遇到华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的也概率非常高。甚至我已经有一个错觉,世界的材料科研是不是被华人给包圆了?幸好,这只是个错觉。
事实上,我们也不用担心量上去了,质上不来。科研单位虽然对SCI有硬性规定,但国内科研业内还是有其他标准,只有原创科技创新、高质量科研才能服众。当年某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却因有“跟随性创新”的嫌疑在国内科研界炸开了锅。
3:中国的科研经费只有40%用于研究,60%用于开会出差。
曾几何时,网上流传出“中国的科研经费只有40%用于研究,60%用于会议等等”的言论,引来不少人为此“痛心疾首”、”感慨万千”:“好好的科研经费,竟然被这些”砖家“吃喝玩乐了!”
的确,国内材料科研界貌似是喜欢“开会”,只要有时间有钱,一年到头尽参会也是有可能的。不过,60%的科研经费用于开会出差显然是无稽之谈。于材料科研而言,项目经费最大的几项是原材料费、设备费、测试费,这三项已经在60%左右,而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只在10%-15%左右。交一份会议费占60%的项目书,我只能说这是对审计人员智商的侮辱。
再退一步说,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也属于正常的科研支出,它并不是什么吃吃喝喝、游山玩水。
4: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
同第三条一样,这也是科研在网上经久不衰的”槽点“。而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个数字也老在变。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世界银行统计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官方上也常有论调,中国的转化率只有10%,不足世界的40%。好吧,我们的科研又被认为是”费钱“、”无用“。
且不说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概念界定和测算方法目前世界各国没有定论。即使能够界定,这个指标也很难体现科研的价值。比如,基础性的材料机理探索成果,自身是很难将其转化的,而只能间接地为其他材料科研提供知识。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很多时候存在一个较长的转化周期。我曾呆过的实验室一项研究成果,还不是产业化,光小规模生产就走了七年。还有一些新材料,在当时找不到用途,真正大放异彩可能在几十年后,例如手机屏幕上的康宁玻璃,就被其公司”雪藏“了五十年之久。谁又能想到,现在所谓的”鸡肋“最终会不会成为”金母鸡“。
而且,材料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和收益也不是同等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风险投资公司学习。或许一家投资公司所投资的项目90%都失败了,但只要剩下的10%成功了,足可以抵消失败项目的损失,因为项目的成功将带来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
结语:国内材料科研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有些问题可能是世人对科研的不理解而导致的。相信在未来,国内的材料科研,应该会带给大家更多的”美好“吧!毕竟,它是我们这些搞材料科研的事业。
本文由节操丧失投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