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学家们要揪住一个写错的单词 甚至要求撤稿?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写错一个单词,有多严重?但现在有一个例子活生生的在教育大家:撤稿!
近日,由于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教授研究团队的文章“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Coordination in Grasp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发表。在文章中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三次出现了“Creator”一词,这引起了国外众多科学家及学者的极大反感和争议。而后,熊教授的文章被编辑部撤稿。
PLOS ONE官方当天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致歉, 表示稿件的语言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关编辑的审查,将尽快就此事予以处理。随后还专门写了对这一事件的进一步解释的公开信。
creator一词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a person or thing that brings something into existence”,翻译成汉语一般是创造者的意思,但是如果首字母大写则用于指上帝。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国外社交媒体甚至出现了热词Creatorgate和HandOfGod。
这次事件的当事人同时也做出了解释:
“We are sorry for drawing the debates about creationism. Our study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creationism. English is not our native languag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Creator was not actually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expected. Now we realized that we had misunderstood the word Creator. Wha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is that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endious connective architecture between muscles and articulations is a proper design by the NATURE (result of evolution) to perform a multitude of daily grasping tasks. We will change the Creator to natur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e apologize for any troubles may have caused by this misunderstanding.”
在接受Nature的采访中,熊教授也解释说:“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完全不了解一些词汇的引申含义和文化背景,比如Creator。我对此表示非常抱歉。”对于熊教授的解释,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的似乎也并不买账,看法亦不尽相同。
Retraction Watch发起了100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的人支持让作者自己修改而不用撤稿;但是也有26%的被调查者支持撤稿;同时也有18%的人认为这件事情应该进一步调查研究。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问?这件事究竟触动了这么多科学家的哪根神经,要对这件事口诛笔伐?
这件事可以很小,我们可以说是语言习俗(正如熊教授的解释一样)的误解。但这件事也可以很大,大到质疑作者的科学精神。
在国外的科学家看来,中国学者的这篇文章是在宣扬“神创论”,是在搞”迷信“,而这和现有的科学共同体的范式背道而驰,是为科学家所不齿的,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因为科学共同体的功能是塑造科学规范和方法,严守把关,要把谬误百出的、荒诞不经的、庸俗乏味的东西尽可能的排除在外。否则,学术垃圾就会漫天飞舞,学术的严肃性、科学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就更别提剽窃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了。这次事件也让我想起了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内媒体热炒的“诺贝尔郭”事件,事件的本质也是因为郭的所谓“成果”不符合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
学术成果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可,就要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审查、批判、纠错、修正,最后用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可的学术语言准确并系统的表达出来。
窃以为,中国学者的这篇文章可能是要表达人手的精巧程度鬼斧神工,在论文中使用了文学化的表达。如果作者的想法真是这样,恐怕在重要的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使用这样的表达也不合适。因为,发表的是学术论文,就是科学问题,科学本身具有一定客观性与严肃性的,在论文中使用这样的评价性的语言,容易让其他读者认为这篇文章带有主观倾向,这样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即便是文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与数据支撑,没有确凿的得到广泛认可的论证过程就贸然使用这样的断语,而且是三次在摘要、引言和结论中使用,会被大家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就是很多科学工作者在接受媒体采访,以及媒体报道的时候,科研成果可以被形象比喻、夸大(或者说叫展望),但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有一说一。
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有这样一群较真的人。如此,既可以少了这些无意间提出神创观点的论文,也可以少一些所谓“XX代表”与量子力学之类的奇文。
本文由梅墨卿撰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搞科研不容易啊!!!!既然选择了,就走好每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