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EPFL最新Science!


A位阳离子混合可以增强宽带隙(WBG)钙钛矿的光伏性能,但铷(Rb)阳离子混合通常形成非钙钛矿相。国际著名的有机敏化-钙钛矿电池领域先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Grätzel、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益民院士等人通过“应变调控”颠覆传统掺杂准则,实现小尺寸阳离子的稳定嵌入,解决了宽带隙钙钛矿的相分离与电压损失难题,为高效稳定钙钛矿器件及叠层电池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以“Strain-induced rubidium incorporation into wide-bandgap perovskites reduces photovoltage loss”为题发表于Science。南航毕业生,现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后的郑立凯为第一作者。

该研究成果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 应变辅助的Rb⁺掺杂突破传统容忍因子限制
传统设计范式突破:传统钙钛矿掺杂依赖“容忍因子”筛选阳离子尺寸,而本研究通过调控晶格应变,首次将尺寸小于容忍因子下限的Rb⁺离子稳定嵌入钙钛矿晶格A位(传统认为此类离子无法稳定存在)。
应变锁定晶格结构:晶格应变迫使Rb⁺进入α相钙钛矿晶格,避免形成非钙钛矿的Rb-Cs富集相,解决了传统Rb掺杂导致的相分离问题。

2. 协同卤化物均匀化与组分调控
氯离子协同作用:应变诱导的Rb⁺掺杂与氯离子的引入协同作用,促进碘、溴、氯三卤素在薄膜内均匀分布,抑制卤化物偏析。
多尺度组分均一性:通过面内/面外多尺度表征,证实Rb⁺掺杂显著提升了薄膜横向与纵向的组分均匀性,降低缺陷密度。

3. 创纪录的光伏性能与低电压损失
高开路电压(VOC):1.67 eV带隙钙钛矿器件VOC达1.30 V(达辐射极限的93.5%),为同类器件最高值,光电压损失创最低纪录。
光致发光特性优化:薄膜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在1太阳光下超14%,对应准费米能级分裂1.34 eV,表明非辐射复合被有效抑制。

4. 光致相分离抑制与长期稳定性
抗相分离能力:在连续400分钟光照下未出现明显相分离,归因于应变提升离子迁移势垒,抑制光致相分离动力学。
理论-实验协同验证: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固态核磁共振及理论计算,阐明应变对晶格稳定性和离子迁移路径的调控机制。

5. 普适性策略与叠层电池应用潜力
材料与工艺兼容性:该策略适用于多种宽带隙钙钛矿体系,且工艺适配性强,可扩展至大面积制备。
叠层电池关键突破:高开路电压与稳定性使其成为叠层太阳能电池顶电池的理想选择,为效率突破提供新路径。

图1:宽带隙钙钛矿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图2:宽带隙钙钛矿材料的结构及光致发光特性

图3:宽带隙钙钛矿薄膜的组分均匀性

图4:应变辅助的Rb+离子A位掺杂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34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