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分区变为薛定谔的猫,如何坐稳学术冷板凳?
一、导读
阳春三月,蛰虫苏醒,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这个春天并不平静。十多天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以下简称“分区表”)非如约发布。分区表的发布日期很微妙,至于为何选择那个黄道吉日,不得而知,当然,这也不是本文关注的花絮新闻,毕竟,哪天发布其实都一样,终归是要发布的。
在这十多天里,“材料人”一直没有发表关于分区表的文章,很多人可能会纳闷。其实,笔者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笔者看到了几篇关于分区表的重要新闻,一些困扰于心的疑问逐步解开;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了解到国内卓越期刊的文章后期处理过程;也是在这段时间,几年来遭遇过的同行评议中的轶事也浮出脑海。今天这篇文章,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对分区表进行些许讨论;一方面,和大家聊一聊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尽可能客观的来讨论“期刊分区现象”,当然,笔者水平极其有限,也并非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者,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多评论。
本文主要关注材料科学、物理与天体物理两大学科领域的1区期刊。
二、材料对决
2025版分区表中,材料大类共有495本期刊入选,其中1区占比10.30%,2区占比13.94%,3区占比20.81%。其中,1区期刊中,国产期刊占比45.10%。经过仔细核对每本期刊的实际归属,在入选材料类1区的51本期刊中,23本来自国内,英、美、荷兰分别有11、8、4本期刊入选,而德国和瑞士仅各有3和2本期刊入选。
如果按照WOS的收录范围来看,共有8本期刊来自ESCI数据库,其中,国内期刊7本(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Nano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Futures、SmartMat、Energy Material Advances、Advanced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Polymer Research)、荷兰期刊1本(EnergyChem)。此外,eScience在去年发布的2023 JCR报告中为ESCI期刊,目前已经被SCIE数据库收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1本期刊中,Nano Research Energy是唯一一本没有被WOS收录的1区期刊。
那么,入选材料科学大类的这51本期刊的影响因子(IF)与发文量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图1为国内创办的材料类1区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两年发文量关系图,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选用2024年公布的2023版JCR报告中的可引用论文数(研究论文和综述)作为基础数据,其中,某些新创办的期刊(Materials Futures)仅有一年的发文数据。根据JCR数据,笔者仅统计22本被WOS收录的国内期刊数据。
图1 国内材料类1区期刊的2023 IF和发文量(2021—2022)关系图
从上图中的数据可知,仅有6本期刊的两年发文量突破300篇,其中,Nano Research和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的两年发文量突破2,000篇,为材料类1区中体量最大的两本国产期刊。此外,Nano-Micro Letters为影响因子最高(31.6)的中等体量材料期刊,Science China-Materials和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为中等影响因子的中等体量材料类期刊。
图1的散点分布图表明,国内材料类1区期刊主要为年发文量低于200篇(多数为100篇左右)的高影响因子(>10)期刊,与Nature Energy的体量(100篇左右)相当。
那么,那些入选材料大类1区的国外期刊会有怎样的特征呢?图2的散点图直观的展现了这种差别。其中,著名化工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两年发文量高达13,412篇,这本曾归属于工程技术的期刊今年成为材料1区的巨无霸。
图2 国外材料类1区期刊的2023 IF和发文量(2021—2022)关系图
在入选材料1区的28本国外期刊中,有10本期刊的年均发文章超过500篇,而国内仅有2本期刊能达到这个体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3本著名期刊,即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年均发文量都突破了1750篇,而它们的IF可以稳定的保持在20附近,实属不易。
综合上述两份对比图,经过测算可得,在2023版JCR报告中,入选分区表材料1区的国内期刊两年发文总量为8,153篇,这一数值还没有达到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的体量;如果不计入这本化工期刊的发文量,其余27本国外材料期刊的两年总发文量为24,876篇,为国内总发文量的3倍。
三、物理对决
在物理与天体物理(以下简称“物理”)学科中,入选1区的共有39本,其中,国内期刊14本,国外期刊25本,国内期刊占1区份额为35.90%,这一数值比国内材料期刊的份额(45.10%)略低。按照WOS的收录范围来看,共有2本期刊来自ESCI数据库,均为国内期刊(Superconductivity、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此外,eLight在去年发布的2023 JCR报告中为ESCI期刊,目前已经被SCIE数据库收录。
从图3的数据分布来看,仅有3本国内物理期刊的年均发文量突破200篇,其中,位于物理1区最后一位的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两年发文量为426篇,另外两本均为光学类期刊。实际上,这14本期刊中,与光学相关的期刊有8本,仅有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和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两本期刊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物理学期刊。
图3国内物理类1区期刊的2023 IF和发文量(2021—2022)关系图
在图4的国外物理类1区期刊中,国际著名综合性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年均发文量突破2,000篇,是1区中实力与体量的绝对王者,这一点应该无人有异议。此外,还有6本期刊的年均发文量超过250篇,而国内仅有1本光学类期刊可以达到这个体量。
图4国外物理类1区期刊的2023 IF和发文量(2021—2022)关系图
四、均等与不均等?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觉得JCR分区的四分法意味着同一学科内部的4个分区所包含的期刊数量是一致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主要源自2023年科睿唯安的一项改革措施,即IF仅保留1位小数,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出现了很多IF相同的期刊,因此,从2022版JCR开始,学科内的4个分区中的期刊数量并不相同。根据来自科睿唯安(图5)的统计情况来看,位于JCR学科内的Q1和Q3区域的期刊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
图5 JCR的分区调整(来源:科睿唯安官方说明)
因此,这项被很多人忽视的改革的最终结果是JCR版的1区期刊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这对于很多位于Q1和Q2边界的期刊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国内版分区表一直采用的阶梯型分区比例究竟出自何处?
笔者检索了大量资料,一直没有找到准确的表述,就在最近,某研究所的官方推送中发表了一篇没有引起过度关注(阅读量不高)的文章给出了答案。这篇文章由分区表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撰写,主要回顾了分区表的发展史,其中,明确指出分区表是某位学者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提出的,当时,该学者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调研时指出能否按“前5%、前6—20%、前21—50%和后51%—100%”分为4级,让大家了解SCI和SSCI期刊的“好坏差异”,这一想法随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文献情报中心的核心成员推动了期刊分类学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分区表创始团队在2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引发了SCI和SSCI期刊的JCR分区。
如果笔者的理解没有偏差的话,这一表述可以理解成分区表是早于JCR分区发布的。但根据笔者在科睿唯安官方JCR数据库的查询结果来看,似乎并非如此,例如,在1997版JCR中,国际知名期刊Nature已经是综合类Q1期刊了(图6)。当然,可能笔者的理解确实有偏差,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可查证的信息。
图6 Nature的JCR分区(图源:JCR官网)
五、国产期刊崛起是否需要分区加持?
根据上述物理和材料类1区期刊的客观数据所示,分区表给予了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平起平坐的机会,能够促进国内期刊吸纳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一点,我们无需质疑,也乐见其成。
然而,根据材料类1区的发文量来看,想发表一篇国内1区期刊的难度远超国外期刊。此时,我们暂不讨论1区期刊的国际认可度的差异,毕竟这个度无法用数据客观表述。
此外,笔者在统计上述数据时还仔细查看了上述1区期刊的JCR区位,其中,仅有1本国外期刊为Q2,其余所有期刊均为Q1,请注意,由于每本期刊可能会属于多个JCR学科,如果出现一次Q2就计入上述统计指标。由于该数据为手动查询,如果出现错误,请读者指明。
既然国内期刊在JCR分区中都已经处于Q1的位置,我们国内的分区表通过提高这些期刊占比的方法是否真的有利于这些期刊的国际化?实际上,处于Q1区间的JCR期刊应当是不缺稿源的,至少可以维持期刊持续出版。
此外,JCR数据库将ESCI和SCIE期刊都列入学科排名的改革措施其实大有玄机。这一改变表面上是促进ESCI的发展,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何相当多高IF指数的ESCI期刊迟迟不能晋升到SCIE?
实际上,科睿唯安曾经在其官方网站指出,2022年,已经暂停了对所收录期刊的影响力评估,以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期刊的质量评估中。因此,IF不是决定一本期刊顺利拿到SCIE入场券的金牌。
六、那些关于国产期刊的“往事”
本文最后,笔者分享一些经历过的与国内卓越期刊有关的故事。笔者分享这些故事不是为了踩,而是希望这些期刊能倾听,希望它们更好。
事例1:多年前,审阅一本国外老牌材料类期刊,一审中给一篇稿件大修,主要原因是材料表征的分析内容“抄袭”了某文献的原文,并且不加修改的把原论文的材料特征峰值当做该论文的数值,实际上,这篇论文的测试数据的峰位和参考文献相差很大,而作者没有发现这种差异。
在论文修改稿中,作者拒绝把论文分析中的内容修改为自己测试的数据并拒绝改变数据分析的文字表述(该表述和参考文献的文本几乎一致)。随后,期刊编辑部邀请编委会成员仲裁,几个月后,笔者没有收到任何邮件提醒,这篇论文被在线发表。后来,通过投审稿系统查看到,仲裁意见中指出“这篇论文无需修改,但请引用如下4篇论文。。。”
在查证后发现,这4篇论文均出自后来入选国内卓越计划的某期刊,且具有共同作者。这位共同作者恰好是上述国外期刊编辑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在撰写今天这篇论文时,笔者又查阅了那本老牌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名单,在最新一届编委会中,来自国内机构的研究者不到3位,而这一数字曾经接近10。
事例2:在一篇论文被接收后,其实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编辑部推动,例如,校稿前的语言和科学表述修改、参考文献核对(格式与准确度),这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期刊编辑部的专职编辑的数量、水平,期刊内部的质量规范。
实际上,部分卓越计划入选期刊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进行,而第三方公司又将稿件的修改外包给兼职人员进行,修改一篇稿件的兼职薪酬极低。笔者前段时间修改了一篇已接收并在线发表的论文,共耗时近30小时,根据word审阅记录显示,总修改位置为1000多处,例如,正文表述和图片不符,参考文献和原始论文不符,英文表述冗余。
实际上,这种稿件后期处理的外包模式存在重大质量风险,因为无法确保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备极强的材料科学背景且具有专业的学术编辑水准。随后,我们在线查阅了该刊在3月份已经校稿完毕即将排期的几篇稿件,有的稿件TOC图的英文表述有语法错误,有的稿件正文存在大量拼写错误,不同稿件的标点规范不一致。这本期刊的IF目前远超国外同领域老牌期刊,是那些期刊远不可能实现的数值。
七、分区不是目的
实际上,期刊分区不是促进期刊发展的最佳疗法,科睿唯安近年来对JCR分区表的一系列改革其实就是在释放这种信号。当然,无论是JCR还是国内分区表,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天然弊端。例如,超越指数计算难度极大,采用文章级别的主题聚类来识别期刊的方法学是否真正能发掘出那些被IF埋没的期刊仍然是一个科学计量学问题,至少在材料和物理两大领域,入选分区表1区的期刊几乎都是JCR第一梯队的期刊。
对于任何期刊分区工具或方法而言,增加透明度、有公开可查证的数据集或方法、首次分区发布后进行后期数据校正并及时更新等策略是消除任何疑虑的最佳实践,毕竟,真理越辩越明。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