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生长新方法 登上Nature!!!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晶体基底上外延生长。然而,这一方法需要将生长后的材料转移到目标基底上,导致厚度控制和可扩展性较难实现。首尔大学Gwan-Hyoung Lee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hypotaxy”(“hypo”意为向下,“taxy”意为排列)的创新方法,旨在解决传统外延生长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在衬底选择、厚度控制及晶圆级单晶合成上的局限性。相较于现有技术(如蓝宝石上外延或金衬底模板法),hypotaxy通过非外延衬底上的模板导向生长,解决了传统方法对单晶衬底的依赖及转移工艺的复杂性,同时结合了低温、高均匀性和可扩展性优势,为TMDs在集成电路和异质结器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路径。该项研究成果以“Hypotaxy of wafer-scale single-cryst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为题发表于Nature。

   

1.突破传统外延的衬底限制
传统方法依赖化学气相沉积(CVD)在单晶衬底(如蓝宝石或金)上外延生长TMDs,需后续转移至目标衬底,导致界面污染和厚度不均。而hypotaxy通过石墨烯作为模板,直接在非晶或晶格失配衬底(如SiO₂/Si)上生长单晶TMDs,无需转移步骤,显著扩展了衬底兼容性,支持单晶薄膜的晶圆级集成。

2.石墨烯模板引导的晶体对齐机制
在石墨烯下方预沉积金属薄膜并通过硫化/硒化处理,形成取向一致的TMD晶核。石墨烯的移除后,晶核合并为单晶薄膜。这一过程利用石墨烯的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和晶格导向作用,实现了跨衬底的晶体一致性,克服了传统外延对衬底晶格匹配的依赖。

3.精确的厚度控制与材料性能优化
该方法可调控MoS₂从单层到数百层的厚度,且生成的4英寸单晶MoS₂表现出高热导率(约120 W·m⁻¹·K⁻¹)和高迁移率(约87 cm²·V⁻¹·s⁻¹),优于多数传统CVD生长的TMDs,接近分子束外延(MBE)的高质量薄膜水平。

4.低温工艺兼容后端集成
通过氧等离子体在石墨烯上制造纳米孔,使MoS₂的生长温度降至400°C,与半导体后端工艺(BEOL)兼容,为三维单片集成提供了可能。

5.普适性与可扩展性
该方法成功拓展至MoSe₂、WS₂、WSe₂等其他TMD材料,展现了在多样化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例如高密度忆阻器阵列或神经形态计算器件。

图1: 外延生长和hypotaxy外延生长的机制

图2: hypotaxy外延生长的逐步过程

图3: MoS2 “hypotaxy外延生长中的层数可控性

图4: 4英寸单晶MoS2的hypotaxy外延生长

图5: hypotaxy外延生长单晶MoS2的热学和电学特性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9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