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H. Sargent院士Nature Nanotechnology:高效酸性CO2RR串联电催化!
一、【导读】
碱性和中性电解质抑制析氢反应(HER),促进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中的C-C耦合。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阴极局部碱度较高,超过75%的输入CO2通过与氢氧根离子(OH-)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进而以化学方式损失。这会降低CO2的单程转化效率(SPCE),并为回收损失的CO2反应物带来能量损失。在CO2RR中使用酸性电解质可以通过减少碳酸氢盐的形成和CO2交叉来提高CO2的利用率,但在酸性介质中,动力学上更容易发生HER,导致CO2RR选择性较差。因此需要寻求在酸性条件下促进选择性形成C2+的策略。
二、【成果掠影】
有观点认为高CO覆盖率有助于C-C偶联。基于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院士团队报道了将CO2转化为C2+反应解耦为两个步骤,即CO2转化为CO和CO转化为C2+,通过两个不同的催化剂层串联操作来实现所需的转化。第一种催化剂是原子分散的酞菁钴(CoPc),其以高选择性将CO2还原为CO。该过程增加了局部CO的可用性,以增强第二催化剂层上的C-C偶联步骤。第二层催化剂是具有Cu-离聚物界面的Cu纳米催化剂。优化后的串联电极在电流密度为800 mA cm-2下,在25℃条件下实现61%的C2H4 FE和82%的C2+ FE。在电流密度为800 mA cm-2和2 ml min-1的CO2流速下,系统的单程碳效率为90±3%,C2H4 FE为55±3%,总C2+ FE为76±2%。研究成果以题为“Efficient multicarbon formation in acidic CO2 reduction via tandem electrocatalysis”发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三、【核心创新点】
1、通过两个不同的催化剂层串联操作来实现将CO2-to-C2+反应解耦为两个步骤,即CO2-to-CO和CO-to-C2+。
2、在25°C和800 mA cm-2 电流密度下,优化的串联电极可实现61% C2H4 FE和82% C2+ FE。
3、在电流密度为800 mA cm-2和2 ml min-1的CO2流速下,系统的单程碳效率为90±3%,C2H4 FE为55±3%,总C2+ FE为76±2%。
四、【数据概览】
图1 串联催化酸性CO2RR的空间解耦策略 © 2023 Springer Nature
(a)不同CO覆盖率下Cu表面H*中间体形成的反应自由能。
(b)不同CO覆盖率下Cu表面CO二聚的初始态、过渡态和最终态的能量分布。
(c)在酸性缓冲电解液中,不同电流密度下CO2RR和CORR中Cu电极上H2、C2H4和C2+的FE值。
(d)酸性CO2RR系统中离子传输和反应的示意图。
(e)酸性CO2RR系统中通过串联催化实现空间解耦策略的示意图,显示了酸性CO2RR系统中的CO2传输。
图2 原子分散 CoPc@HC 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2023 Springer Nature
(a)CoPc@HC的合成过程示意图。
(b)CoPc@HC的SEM图像。
(c)CoPc@HC 的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元素mapping图。
(d)CoPc@HC的相差校正HAADF-STEM图像。
(e)CoPc@HC和对照样品(Co箔、CoO、Co3O4、CoPc)的Co K-edge XANES光谱。
(f)CoPc@HC和对照样品的傅立叶变换Co K-edge EXAFS光谱。
(g)在25℃的流动池中,在酸性缓冲电解液中,CoPc@HC电极与CoPc/C电极在酸性CO2RR上的CO FE比较。
图3 酸性CO2RR性能 © 2023 Springer Nature
(a)CoPc@HC/Cu串联电极的横截面SEM图像。
(b-c)上层CoPc@HC催化剂层的TEM图像和下层铜催化剂层与铜-离聚物界面的SEM图像。
(d)通过串联催化实现空间解耦策略的示意图,显示酸性CO2RR中的电子(e-)传输和质量传输。
(e-f)在25℃的流动池中,在酸性缓冲电解液中,CoPc@HC/Cu串联电极和铜电极上CO2RR产物的FE值。
(g)C2H4和H2的部分电流密度。
(h)在酸性缓冲电解液中,25℃、800 mA cm-2条件下,CoPc@HC/Cu串联电极上的CO2RR产物和SPCE的FE值。
(i)在25℃的流动池中,在酸性缓冲电解液中,CoPc@HC/Cu串联电极和铜电极上CO2RR产物的电流密度。
(j)最先进电极的相比,CoPc@HC/(Cu+CoPc@HC)串联电极的SPCE、FE和C2+部分电流密度、乙烯的部分电流密度以及CO2到乙烯的转化率。
图4 DFT计算和原位拉曼测量 © 2023 Springer Nature
(a)在CoN4-C/Cu串联电极和铜电极上的CO2RR自由能图。
(b)从一氧化碳到乙烯的关键中间产物的相应原子构型。
(c-d)25℃不同电位下铜电极和CoPc/Cu串联电极的原位拉曼光谱。
(e)25℃时铜表面高CoPc覆盖率的CoPc/Cu串联电极的原位拉曼光谱。
(f)CoPc/Cu串联电极在25℃时的原位拉曼光谱,表明CoPc在Cu表面有团聚。
五、【成果启示】
本研究探究了如何在铜表面富集CO,以抑制HER并促进酸性CO2RR中多碳(C2+)产物的形成。包括将CO2到C2+的总反应解耦为两个步骤,即CO2到CO和CO到C2+,每个步骤都在集成串联催化剂中实现。这样,在800 mA cm-2的条件下,C2H4 FE为61%,C2+ FE为82%,同时H2 FE保持在<10%左右。该系统的C2H4能效为16%,比之前报道的酸性CO2到C2H4的高效电合成提高了两倍。该串联酸性CO2RR系统在800 mA cm-2的条件下,SPCE达到90%,C2H4 FE 达到55%,C2+总FE达到76%。分析表明,与最先进的碱性/中性/酸性系统相比,该串联系统具有较低的C2H4生产能耗成本。
原文详情:Efficient multicarbon formation in acidic CO2 reduction via tandem electrocatalysis (Nat. Nanotechnol. 2023, DOI: 10.1038/s41565-023-01543-8)
本文由赛恩斯供稿。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