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是钙钛矿,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游经碧研究员今日Science
【导读】
聚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其功率转换效率(PCE)一直是全世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有几种策略可以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功率转换效率,例如生长具有高结晶度的薄膜、掺杂阴离子、阳离子或两者、设计电荷传输层,以及通用钝化层的使用。以前的报告表明,PbI2的第二阶段对于获得高性能水平至关重要。过量PbI2无论是在钙钛矿薄膜的本体中还是在晶界处,都具有由I型能带排列形成的钝化效应。然而,过量的PbI2过于活跃,会导致器件的不稳定和电流密度电压( J-V) 特性的大滞后。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归因于PbI2的光分解和增强的离子迁移。调控钙钛矿薄膜中过量的不稳定PbI2以实现高效率至关重要。最近,研究者开发了一种配体调节方法来管理过量的PbI2并成功提高了PCE(高达22%)和稳定性。
【成果掠影】
今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游经碧研究员团队(通讯作者)通过RbCl掺杂将PbI2转化为非活性(PbI2)2RbCl化合物(PIRC),从而有效地稳定了钙钛矿相。基于这一策略,作者获得了FAPbI3(FA,甲酰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5.6%的认证PCE。设备存储1000小时后保持其原始PCE值的96%,在85℃的条件下进行500小时热稳定性测试后保持80%。具体来说,通过以前报告中使用的改进的两步法沉积了纯FAPbI3,首先在衬底上生长PbI2晶种层,同时将有机盐甲脒碘化(FAI)溶液沉积在PbI2上以通过退火扩散和形成钙钛矿。此外,为了改善钙钛矿结晶,将甲基氯化铵(MACl)添加到FAI溶液。与之前的报道相比,为了尽可能提高钙钛矿的热稳定性并降低带隙,本研究未使用传统的有机盐甲基碘化铵(MAI)或甲基溴化铵,且确认5%摩尔比的RbCl掺杂是器件性能的最佳条件。
相关研究成果以“Inactive (PbI2)2RbCl stabilizes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1.用氯化铷(RbCl)掺杂可以产生被动非活性(PbI2)2RbCl相,稳定钙钛矿相并降低其带隙;
2.器件能够表现出25.6%的认证效率,并在85℃下运行500小时后保持该效率的80%。
【数据概览】
图一、钙钛矿上第二相(PbI2)2RbCl的微观结构和形貌。
图二、控制和PIRC钙钛矿薄膜的性质,包括离子传输、成分和光致发光。
图三、器件特性和稳定性测试。
【成果启示】
总而言之,本文展示的PCE从24.6%上升至25.6%,基于PIRC的器件几乎没有滞后,而控制器件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且在实验室测试的优化后最高PCE 为26.1%,该器件还表现出25.7%的效率和1200秒的稳定输出,PCE分布的统计数据证实了结果的可重复性。在500小时的连续加热下,器件保持80%的初始性能,而对照器件仅保留其初始PCE的50%。本研究提出的PIRC方法可以提高稳定性和器件效率,这将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也有可能用于其他光电器件,例如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
文献链接:“Inactive (PbI2)2RbCl stabilizes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Science,2022,10.1126/science.abp8873)
本文由材料人CYM编译供稿。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人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