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SCI期刊最高影响因子已过6!
正文共30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为7分钟
一、导读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随后,1973年,又在《中国科学》发表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这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划时代的突破;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成为杂交水稻的开拓者;
1977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发表了《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论文,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1 四篇重要的中文学术论文
在我国学术发展之路上,中文学术期刊曾刊发过如图1所示的重要科学发现,最终都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因此,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对于我国学术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突出专业化导向,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加强中文高端学术期刊及论文国际推广,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此外,在中国科协《2021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深化与Scopus数据库选刊合作,扩大国内优秀中文期刊收录数量”。
当然,同Scopus数据库相比,web of science的选刊标准更为严格。今年的影响因子发布后,过去的半个多月,各种关于国产期刊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但几乎都关注的是国内创办的英文期刊,大家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些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文学术期刊。
那么,中文期刊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一小部分被大家忽视的中文期刊。
二、中文材料类SCI期刊指标
如果在科睿唯安官方查询渠道检索主要语言为“Chinese”的期刊,共出现了42个结果。其中,有22本被ESCI收录,2本被AHCI收录,以及18本被SCIE收录。同被SCIE收录的国内英文期刊相比,这个数量可谓更加稀少。其实,早在2017年,这一数字就是18,这几年SCIE并没有继续收录新的中文期刊,可见,能达到SCIE的严苛标准,且出版语言主要为中文(部分期刊还出版英文文章,实际为多语种)的学术刊物的创办之路非常不易。
在这18本刊物中,学科领域归属于材料相关学科的共有15本,可见,围绕材料领域的中文学术成果是中文SCI期刊的主力军。
表1列出了这15本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JIF)、期刊引文指标(JCI)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情况。
表1 15本材料类中文SCI期刊
我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关键信息:
1)入选2019年“卓越行动计划”的只有4本:《化学学报》、《金属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2021年度影响因子最高的为:《物理化学学报》(6.253);
3)1本期刊被镇压:《有机化学》(自引率35%,排序失真25%);
4)JIF>3:仅2本;
根据上述数据,将JCI和JIF进行绘图,可以发现更为细微的差别,如图2所示:
图2 15本中文材料类SCI期刊的JCI-JIF图
1)如果单纯根据数值标准来判断期刊,那么JIF高且JCI大于1的可以初步判定为较优秀的期刊,因为JCI大于1说明了论文在相关学科的引文影响力高于平均值。按照这一标准判定,无一本期刊达到要求。但如果不考虑JCI阈值,只考虑相对趋势,那么,《物理化学学报》可以初步认为在15本期刊中最优,特别是其令人瞩目的JIF值,要知道,物理化学类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这些年来整体态势不佳, 例如,物化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JPCL),今年的JIF仅仅为6.888,紧随其后的就是《物理化学学报》,如果这样简单对比,《物理化学学报》已经跃升为国际物理化学界研究类期刊(非综述型)的第2位,着实令人惊讶。
不过,别急, 当我们对比JCI分值时,出现了巨大变化,JPCL为1.22,《物理化学学报》仅为0.45,前者为后者的2.7倍!因此,从论文的平均引文影响力来看,JPCL依旧是物化界的顶流。
2)4本梯队期刊。从图2的趋势可见,4本梯队期刊似乎确实是按照“梯队”排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物理学报》属于物理类期刊,其JIF并不能和其他3本化学材料类期刊进行简单比对。
3)《新型炭材料》和《高分子学报》值得重点关注,尽管这2本期刊影响因子没有特别突出,但也分别达到了3.7和2.272,已经非常不错了。当然,最令人惊讶的应当是其JCI分值分别为0.42和0.45,在15本期刊中表现很出色,其实,对于那些JIF不高,但JCI不低的期刊,更应该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因为JIF不高,说明不过分追逐热点,JCI不低说明论文引文影响力不错!
三、镇压和自引
最后,我们来看看今年最尴尬的期刊《有机化学》,尽管被镇压的理由疑似来自于自引过高,但是,果真如此?
笔者查阅了这15本期刊的引用数据后,发现一个非常一致的现象,即,除了《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外,其他所有期刊的最大引用贡献均为其自身,而例外的这本只是因为另一本国内期刊的引用量和其自引量持平而已。所以,《有机化学》被镇压的最大可能应该是排序失真,因为其自引导致其在有机化学学科分类里的排名发生了失真,这可能是被镇压的真正原因。
其实,查阅历年JCR数据,我们发现,有不少中文SCI期刊都遭遇过短暂被镇压的情况。其实,作为中文论文,大概率会被中文期刊引用,其次是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期刊,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施引期刊没有被包括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其引用就不能作为JIF的分子,因此,中文期刊的整体表现就看起来“不佳”,而这必然影响到是否继续吸纳新的中文期刊成为SCIE源刊。
四、中文SCI的未来
诚然中文SCI期刊的数值表现还无法与国际同领域期刊叫板,但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诸如《物理化学学报》、《新型炭材料》、《高分子学报》等期刊的进步,首本影响因子过6的中文期刊的诞生是值得铭记的时刻。
可能会有人提出种种质疑,但,笔者以为,只要引用的中文文献和研究主题密切相关、适当鼓励国内学者多引用中文期刊的论文并无不妥。
因为,如果国内学者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本土语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文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绝对实现不了!
中文期刊国际化实现不了,以中文为重要科技语言的国际话语权就很难实现!
诚然,在学术语言中,英文似乎更容易精准的表述科学含义,但笔者以为,中文也能更贴合国人思维,更出彩的表现学术,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即科技术语魅力与精准。
关于中文期刊国际化,笔者有一些个人见解:
1)提高论文图表的标准化。尽可能用物理量单位、化学符号等非中文形式表现。这样做的优势是即使国外学者读不懂汉语,但看到数据图表,也能抓住论文重要的科学发现,这对于期刊JCI分值的提升具有重要帮助;
2)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质量需要极大提升。经过笔者的观察,不少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过于“直译”,很多涉嫌“机翻后修正”,英文表述不够规范,这将严重阻碍论文在国际上的传播,期刊应当更加注重英文摘要以及标题的精准翻译;
3)成立中文期刊出版平台。目前,各大中文期刊的发表平台不统一,大多是各自出版社或编辑办公室的独立网站,没有形成集约化、集团化出版。如果采用统一的中文期刊出版平台,能更好的助力各期刊的“品控”,提高期刊的“能见度”,将势必形成集群效应;
4)大部分中文期刊对审稿人的要求过于苛刻。很多期刊是第一要求是“资历”,而非“学术”。而国际知名期刊对同行评议的最新动向是,鼓励、支持、培训初级研究者,即研究生、博士后等新生力量。例如,自然出版集团期下专门有针对初级研究者的审稿培训,ACS有审稿人实验室,IOP有物理类审稿人培训,web of science收购Publons后,也上线了专门的审稿人培训系列课程,并实现了社区化的审稿人培训模式。反观中文期刊,几乎很少见到提升审稿人技能,鼓励初级研究者参与的行动。国内学术期刊想要真正“走出去”,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和国际英文期刊类似的同行评议体系,更加开放、包容、协作,这样能以最快速度提升其在国内学者以及国外学者,特别是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心目中的口碑。笔者这里仅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之前有一篇重要的材料类论文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尽管是一篇综述,但详细论述了这一功能材料的重要进展和指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目前尚无关于其的英文综述论文。论文发表后,很快被国际著名材料类数据库作为该材料的关键参考文献之一,随后,维基百科在该材料的介绍中也加入了这篇中文文章作为参考资料。但不久后,这篇文章被维基用户删除,删除原因写了这样一句话“鉴于其发表在中国国内期刊,我们质疑其是否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够看到众多中文学术期刊成为重要学术成果的首发平台,成为关键研究解读的核心平台,到那时,我们的科技软实力将成为文化自信的臂膀,助力中国科研更加自信。
说中国话,写中国文,科技自强,你我共奋!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