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有62篇发在Nature的材料领域论文公开了审稿报告!
一、导读
刚刚过去的一周,最新版JCR的公布又一次牵动了学术界的神经,其影响力似乎已经跨越学术,延伸到更广的范围,其中的影响因子指标可谓是学术界当仁不让的头号“网红”,不论你是它的狂热追逐者,还是冷眼观察者,事实上都已经助推了其继续爆红。其中,有一本期刊不能不提,它位列2021版JCR综合性期刊的影响因子首位(69.5),又位列刚公布的谷歌学术指标首位,它成为首本在1年内总引用次数超过百万的期刊,它就是创办于1869年的Nature期刊。客观而言,任何数据型指标并不能简单的反映这本有着153年历史的学术刊物的真正价值。
2022年过半,今天,我们来看看发表在这本期刊上的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论文的一些有趣数据,定会有别样的感触。
二、2021年Nature被引前列的材料类论文
当然,既然要谈今,必然先看昨。
2021年,Nature发表了1000篇学术论文 (按照论文上线日期计算),其中,位列材料类前8的论文题目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Nature发表的材料类高被引论文
如上表所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3篇论文,在短短1年内的被引次数就突破了300次,足以说明这一热门领域的火热程度;紧随其后的都是近些年来比较新兴的一些领域,如魔角石墨烯,智能织物和杂化钙钛矿LED等。那么,2022年的上半年,是否依旧如此呢?
三、2022年前6月的143篇论文
根据Nature官网的信息,经统计,2022年1-6月,Nature共出版研究论文528篇,其中材料类(含物质科学相关领域)共143篇,占比~27%,作为一本综合性期刊,与材料领域有关的论文占比符合期刊的学科分布特征,即各学科尽可能实现相对平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想在这本期刊发表一篇材料有关的论文难度不低。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国的发文情况,此处按照论文通讯作者的标注机构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仅列出发文数不低于5篇的国家。美国、中国、德国位列前三,其中,美国以~48%的占比位列榜首,我国则以~21%的占比紧随其后,至此,中美两国的发文数占上半年材料类总发文数的比例已达近七成,其他表现还不错的有德国,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材料类科技前沿的进步非常显著,这与这些年来的大规模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图1 上半年发文数不低于5篇的国家分布
当然,单看数量并不能清晰的呈现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图2揭示了143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布。回想起本文开头的去年高被引论文,今年的热门发表领域则变化不小。
材料化学方面,二维材料与物理、有机催化合成、经典的钙钛矿氧化物体系、超导物理是主要的发文方向,而传统的金属材料也有4篇。最令人诧异的是杂化钙钛矿,电池,以及COFs和MOFs(未上榜,仅1篇)等热门领域的发文量较少。
众所周知,Nature的发表周期一般情况都半年起步,因此,2022年上半年的发文情况展现的主要是2021年甚至更早年份的重要科研进展,那么,为何某些大热领域今年不太容易登上Nature?
第一、电池、钙钛矿和COFs及MOFs的重大创新越来越难。单纯的做鲜有报道的新材料体系、效率和性能的所谓“提升”都并不能带给学术乃至工业界更多亮眼的思路,而解决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科学难题依旧悬而未决,学科内的局限性正日渐凸显,做出“不可能”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第二、Nature构建的庞大期刊集群效应。目前,自然研究类期刊的规模日渐庞大,覆盖了材料领域的众多分支,必定有相当数量的稿件未经送审或送审结果不理想,那么,最终发表在自然研究类期刊的必定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刊的初审要求中必然对上述热门领域有更高的科学上的要求。
图2 143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图2中很大的领域——量子计算与通讯、量子物理,两大领域的合并发文数已经超越了二维材料。稍微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年初的1月份,连发了3篇与硅量子计算有关的成果,随后的这几个月,几乎每周都有量子相关的成果发表。从量子概念提出,到如今的量子物理学、量子计算与通讯,人类正一步步向实用化量子迈进,尽管我们遭遇了马约拉纳零模的多篇重磅成果的撤稿与争议事件,但人类探索量子大门的脚步并未由此放缓。上半年的量子领域,有不少凝聚态领域的新突破,超导量子比特、冷原子、固态自旋量子比特、拓扑磁量子态、以及量子传感等都取得了突破与进展。
从量子热门可以看出,Nature的论文发表具有明显的领域选择性,保证年度总发文数稳定、学科领域平衡的基础上,对投稿论文的最新前沿的选择性是必然的,这也是电池和钙钛矿太阳电池发文减少的一种因素。当然,有人可能会说,量子通讯和量子领域怎么和材料挂钩了?其实,量子研究的基础依旧是凝聚态物质的基本物理属性,无论是合适的固态量子存储,还是光量子传输,其本质依旧是材料物理领域的发展。
从图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年来,Nature的投稿量持续增加,目前稳定在年投稿11,000左右,接受率则从11%下降到7.6%左右。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全球研究前沿的更迭,以及稿件暴增等多方面因素,物质科学领域的成果发表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图3 1995-2017年Nature投稿和接收率曲线
四、透明同行评议
2020年起,Nature宣布开始实行透明同行评议,即稿件可以选择公开同行评议信息,包括审稿人姓名及审稿报告。这一重要的举措其实非常不易,对一本重量级综合性期刊进行这样的变革必将对整个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一直以来,同行评议的弊端始终是学术界讨论不停的话题,更公开、透明是同行评议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透明的同行评议能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论文背后的那点滴学术之路,也激励审稿人做出更加客观的评判,当然,敢于选择将同行评议报告公开的作者必然对科学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更有助于其成果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持续的讨论。
经过笔者手动一篇一篇统计,截止6月末,143篇材料类论文中,有43%选择公开审稿人信息和审稿报告,38%选择公开部分审稿人姓名,18%保持保密状态,如表2所示。这一比例同今年年初Nature公布的上一年度全部论文的统计结果接近。
表2 2022年1-6月Nature发表的材料类论文透明同行评议
根据笔者的经验,阅读论文时,如果能结合同行评议报告,会得到单纯阅读论文得不到的更为完备的信息,也能提升自己做审稿人、做学问的科学技能,包括,如何批判性的阅读文献、如何看到论文所谓重大突破背后的核心缺陷、如何构筑自己的实验或计算思路......
如表3所示,笔者节选了部分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论文的信息,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查阅,或许会对论文有新的感悟。
表3 公开同行评审报告的部分论文信息
五、开放获取
2020年4月,Nature宣布正式加入S计划,即2021年起,作者可以通过开放获取方式在Nature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并且,Nature未来的计划是成为一本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Nature is actively committed to becoming a fully Open Access journal. We will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rticles we publish OA, with the eventual goal of becoming a fully Open Access journal.
目前的OA收费标准为9500欧元,约合人民币66375元。
根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发表的材料类论文中,共有38篇论文采用OA模式出版,占材料类论文总数的比例为~26%,总出版费用约为250多万人民币。
六、未来
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2022年度自然指数榜单中,上升最快的前30多家机构全部来自我国,而在2021年,上升最快的前10家机构中,国内仅占2家。因此,最新的自然指数所展现出来的现象非常令人惊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从20多年前研发经费占GDP仅仅0.5%左右上升到去年的2.4%,这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对高水平论文的逐步看重,能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国际认可的知名期刊上正成为新的风向。当然,其根本因素还是国内整体科研质量的提升(如果抛开所谓科学影响力不谈),单单从论文的研究质量和短期价值看,国内这几年的质量提升是十分显著的,这可能是真正最重要的原因。
文末,我们还是想起了那个问题,能发表在Nature这类历史悠久、知名度和曝光度高的期刊上能否说明我们已经步入持续产出原创成果的车道?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不能!
原创和创新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其英语含义来看,根据朗文词典的注解,
originality的释义为when something is completely new and different from anything that anyone has thought of before;
innovation的释义为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or methods。
显然,一个是完全新,一个是想法新,差别是巨大的。从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来看,能归为原创性的极少。 但是,Nature依旧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术头部主播,因为它在持续不断的改革,最令人敬佩的应当是透明同行评议的变革。
本文由Free-Writon供稿。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