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物理学界第一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丁洪,加盟上海交大!


2022年6月9日,据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显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原研究员丁洪已于 6 月正式回母校任职,任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

丁洪,现为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于1995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博士。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1998年9月至2008年5月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大学物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2008年6月至202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来源上交大官网)

丁洪教授主要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拓扑材料和非常规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电子激发性质,取得了多项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开创性成果:1996年在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发现赝能隙,2008年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2015年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2018年在铁基超导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29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 《Nature》/《Science》正刊11篇,《Nature》/《Science》子刊24篇,PRL/PRX 54篇,总引用次数17000多次。1999年获美国的斯隆奖,2005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 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8年获欧洲先进材料奖,2020年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   (来源上交大官网)

丁洪教授在1996年在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发现赝能隙,2008年在铁基超导体中首次观察到s-波超导序参量,2015年首次利用同步辐射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的重大成果入选了美国《物理》评选的2015年国际物理学8大标志性成果、英国《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国际物理学10大突破、和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5年中国科学10大进展。

其代表性专著有“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 Pseudogap in the Normal State of Underdoped High-Tc Superconductors”(Nature)、“Observation of three-component fermions in the topological semimetal molybdenum phosphide”(Nature)、“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ivity on the surface of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cience)、“Evidence for Majorana bound stat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cience)等。

丁洪教授最新的一篇Nature,概述了关于Fe系超导体(FeSC)的众所周知的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开放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理解其超导性的起源至关重要。即14 年以来,FeSC提供丰富且无与伦比的框架来评估相关性、非常规超导性、磁性、向列性、量子临界性和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深刻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不断出现。相关综述论文以题为“Iron pnictides and chalcogenides: a new paradigm for superconductivity”发表在Nature上。文章报道于材料人公众号中。(超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