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李楠团队Nanoscale丨揭示金属相MoS2的多层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间的关系


01 导读
近年来,一些基于1T-MoS2的锂离子电池的报道称其具有显著的锂离子存储性能。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下,1T-MoS2基阳极通常也能实现稳定的循环稳定性。这种稳定性通常归因于整个体系结构中便利的电子转移。然而,如果1T-MoS2也经历了类似于2H-MoS2的结构退化,电导率的增强并不足以解释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相反,1T-MoS2稳健循环稳定性起源的独特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02 成果掠影
近日,吉林大学李楠教授团队通过构建简化的1T-MoS2/Ti体系研究锂离子(Li+)的存储机理。通过分析1T-MoS2/Ti和2H-MoS2/Ti在循环过程中结构演变和电化学性能的差异,揭示高循环稳定性的来源。结合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了循环稳定性与纳米片层数显著相关。多层1T-MoS2通过可逆形成三元化合物,有利于容纳Li+。因此,大量的MoS2晶体纳米畴被保留下来,对可溶性硫化锂物种提供锚定效应,从而增强1T-MoS2阳极的循环稳定性。该论文以“Unvei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metallic MoS2 and the cycling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期刊Nanoscale上。
 

03 核心创新点
1. 提出了一种层数相关的循环稳定性机制。多层1T-MoS2通过可逆形成三元化合物,有利于容纳Li+
2. 多层的1T-MoS2可以吸附多硫化物物种,抑制“穿梭效应”,从而增强1T-MoS2阳极的循环稳定性。

04 数据概览


 
图1 1T-MoS2/Ti的(a)SEM照片;(b)TEM 照片;(c)高分辨TEM 照片;(d)图(c)中所选区域的放大视图;(e) HADDF-STEM照片;(f) Raman光谱和(g) 1T-MoS2/Ti和2H-MoS2/Ti的Mo 3d XPS光谱。


 
图2 1T-MoS2/Ti和2H-MoS2/Ti的电化学性能。(a)电流密度为100 mA g−1的(a)2H-MoS2/Ti和(b) 1T-MoS2/Ti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伦效率;(c) 2H-MoS2/Ti和(d) 1T-MoS2/Ti在0.2 mV s−1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 


 
图3 S循环后电极的结构表征。(a) 2H-MoS2/Ti和(b) 1T-MoS2/Ti放电后的TEM照片;(c)对应的Mo 3d XPS光谱;(d) 1T-MoS2放电5次循环后的HRTEM图像;(e) 图(d)所选区域的放大视图;和(f)在(e)中所选区域的格距。


 
图4 (a, b)多硫化锂(Li2S4和Li2S6)在1T-MoS2吸附位点上的吸附能;(c-f)不同层数锂化金属MoS2的热力学相图。

05 成果启示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构建了1T-MoS2/Ti以研究1T-MoS2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的优越循环稳定性。结合实验和计算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层数相关的循环稳定性机制。多层结构的1T-MoS2允许在Li+插层形成Li-Mo-S三元化合物。这种形成过程是可逆的,并产生了大量的MoS2纳米晶畴作为残留物。在随后的充放电循环中,这些MoS2纳米晶畴能够很好地保留,并作为锚定物附着多硫化物物种,抑制穿梭效应,从而实现较为稳定的循环性能。这项工作为开发高性能的锂电池1T-MoS2基阳极奠定了基础。

06 文献链接
Zhipeng Liu, Kaiwen Wang, Guoqing Huang, Shuyi Yu, Xiaotian Li, Nan Li and Kaifeng Yu, Unvei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metallic MoS2 and the cycling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scale, 2022.
https://doi.org/10.1039/D2NR00967F

本文由作者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