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单原子催化剂助力CO2 还原制甲烷


【研究背景】

以金属氧化物、金属和石墨烯为载体的金属纳米结构在多相催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期,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最终小尺寸极限因其在还原O2和CO2方面的潜力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通过金属氮配位将孤立的金属原子固定在掺氮碳基底上,显示出与铂催化剂相当的优异的O2还原活性,并且还使CO2还原反应(CO2RR)成为可能。然而,直到现在,氮掺杂石墨烯支撑的单原子的CO2RR产物仅限于CO,无法进一步氢化为甲烷。

【成果简介】

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认为CO2无法转化为甲烷归因于CO中间体的弱吸附。为了调节吸附能,研究人员研究了金属支撑的单原子使二氧化碳氢化。作者设计了一种铜负载的铁单原子催化剂,它可以产生高速率的甲烷。DFT计算和原位拉曼光谱表明,铁原子吸引周围的中间体,并进行氢化生成甲烷。该催化剂是通过在铜表面组装铁酞菁,然后在电催化过程中原位形成单个铁原子来实现的。铜负载铁单原子催化剂的CO2到甲烷法拉第效率(FE)为64%,部分电流密度为128 mA cm−2,而氮掺杂石墨烯为支撑材料的催化剂只能产生CO。在相同的电解质和偏压条件下,该催化剂活性比纯铜高32倍。该文章近日以题为“A metal-supported single-atom catalytic site enables carbon dioxide hydrogenation”发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图文导读】

图一、铜锚定单原子的计算和催化活性 © 2022 The Authors

(a)*CO在不同单原子催化位点上的吸附能和加氢的对比。

(b)Cu和锚定各种单原子的Cu催化剂在CO2RR反应中的催化制甲烷活性。

(c)Cu表面Fe的大小对*H和*CO吸附能的影响。

(d)不同铁催化剂(纳米颗粒、团簇和单原子形式)分散在铜材料上的催化活性。

图二、铜负载单原子铁催化剂的机理研究 © 2022 The Authors

(a)原始Cu和Cu-FeSA的态密度。

(b)原始Cu和Cu-FeSA的*CO吸附能。

(c)Cu-FeSA中单原子Fe d轨道的去卷积。

(d)*CO跃迁示意图。

(e)原始Cu和Cu-FeSA的C-C耦合能。

(f)Cu-FeSA中Fe位点上产生甲烷的中间体的加氢能。

(g)Cu-FeSA中甲烷生产的能量图。

图三、铜锚定改性酞菁铁和铁单原子的材料表征及原位研究 © 2022 The Authors

(a)X射线衍射图。插图说明了铜表面和酞菁铁之间通过3-巯基丙酸键合。

(b)Cu-FePc GDE的Fe K-edge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c-d)原位EXAFS和Fe K-edge原位XANES,用于在CO2RR过程中识别Cu-FeSA。

(e)原子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和使用EELS的原子元素映射表征Fe。

(f)原始Cu和Cu-FeSA的原位拉曼光谱。

图四、Cu-FeSA的催化性能 © 2022 The Authors

(a)原始Cu和Cu- FeSA反应产物的比较。

(b)甲烷的FE和局部电流密度与外加电位的关系。

(c)甲烷生产的稳定性。

(d)Fe K-edge的原位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用于12 h以上的长期研究。

【结论展望】

综上所述,作者开发了用于CO2电化学甲烷化的含铁单原子铜基催化剂。通过将铁酞菁组装到铜表面,并在电催化过程中将其还原为铁。铁会吸引CO中间体,并通过COH中间体将其转化为甲烷。实验中报道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法拉第效率为64%,局部电流密度为128 mA cm-2,在相同电解液和偏压条件下,比铜高32倍。更活跃的单原子铁存在于铜表面,并在本研究考虑的操作时间内保持稳定。

文献链接:A metal-supported single-atom catalytic site enables carbon dioxide hydrogen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28456-9)

本文由大兵哥供稿。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