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里,它的这一极造就了943篇高被引
一、导读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Nobel Prize Outreach
回首过往,仿佛就在眼前,两年多前的诺奖似还历历在目,却又恍如隔世般遥远。近的是什么?或许是学术界对其庄重的褒奖,抑或是我们日常手中把玩的它的应用场景。远的是什么?是上世纪悠长发展的跌宕起伏,也可能是用的太久早已忘了它竟如此的重要。
没错,它就是锂电池,是你笔记本电脑里那颗脉动的澎湃,是你骑行在无数暗夜里伴你远行的那颗火热的心脏,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它五年来的荣耀与光彩。不过,由于它组成复杂,我们今天先来瞧瞧它至关重要的那块正极的发展脉络。为了能更全面的分析锂电正极,检索范围扩大到了提及锂电正极的所有论文,特此说明。
二、2017-2021年论文发表概况
图1锂电池正极的年度论文趋势图(方框内代表近五年)
闲言少叙,直接看数据!图1展示了时间跨度达18年之久的锂电正极论文发表脉络图,其中方框部分为近5年的发文趋势。非常有趣的是,锂电正极相关的研究呈现出3-5年一次转折的趋势,似乎不断处于调整状态,尽管这是从论文发表数量进行的分析,也扩大了论文研究内容的范围,但3-5年的研究调整期还是符合大多数领域的一般规律。尽管近2年受到疫情影响略有振荡,但应该不会改变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19诺奖过后,该领域势必会继续发力。不过,如果和石墨烯相比,发文量还是无法与后者匹敌。
图2锂电池正极的分学科发表趋势图(近五年)
从图2的分学科角度而言,近5年来,材料科学当仁不让的位居第一,接着是物化和电化学,这较为准确的反映了锂电池的研究离不开化学中的物理属性的研究。不过,化学综合性学科仅仅位居第六,看起来化学奖最终当真变成了材料家的乐园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学者们似乎对这一大热领域不那么感兴趣,确实,传统物理期刊基本很少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这可能是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太高,而物理需要“简洁”的体系所造成的。
图3 锂电池正极的国家和地区发表量(近五年)
看到图3,基本上大家会心一笑,没错,中国大陆又一次傲视锂电正极武林,论文占比竟然达到了近6成的规模。相比之下,美、韩、德、日、印等国在发文数量上基本名落孙山。这叫笔者犯了愁,本来是想分析锂电的国际发文趋势,最后很可能变成了内地产出成果的大比拼了。这一数据基本与目前的领域发展一致,几乎一大批与材料、化学相关的课题组纷纷转向锂电等能源领域,几乎在每个有材、化学科的研究机构你总能找到几个做锂电的组。
三、2017-2021年发表期刊分析
图4锂电池正极发文量前十期刊(近五年)
图4展现了近5年发文量靠前的期刊排序,前5本期刊占5年间发文量的23%左右,并且彼此近乎均匀分布,而后5本也近乎均匀的呈现相近的发文量。ACS旗下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毫无悬念的占据第一的位置,第2,3位分别被RSC和Elsevier的能源期刊占据。整体而言,Elsevier出版的期刊占据了绝对优势。
表1锂电池正极发文前十期刊按影响因子降序排序(近五年)
期刊 |
2020影响因子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29.368 |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17.789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12.732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9.229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9.127 |
ELECTROCHIMICA ACTA |
6.901 |
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
6.024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5.316 |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
4.316 |
IONICS |
2.817 |
如果按照影响因子排序,表1的数据则展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
1) 大于10的有3本期刊,5-10的有5本,小于5的有2本;
2) JMCA是唯一一本影响因子过10的前5期刊;
3) JECS是唯一一本影响因子低于5的前5期刊;
4) 年轻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不容忽视。
图5 各大出版商发表论文量排名(近五年)
最后,我们来看看各大出版商在锂电正极领域的发文比较,如图5所示,5年间,Elsevier发表了接近1万篇相关文章,ACS、Wiley、RSC紧随其后,不过,对首位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值得关注的倒是后面几家出版机构,有OA全家桶的MDPI,紧随其后的ESG是什么?一查,原来是来自塞尔维亚的出版商,出版了一本名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的OA期刊。此外,英国物理学会出版商IOP也进入前10位,是唯一的物理类出版商。
四、2017-2021年发文机构分析
图6 全球机构发文量排名(近五年)
研究机构发文排名(图6)中,位居首位的依旧是中科院系统,随后是美国能源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等机构。中国大陆的清华、中科大、哈工大也进入前10。这一分布彰显了在锂电正极领域,大陆研究机构是主要的论文输出机构。
图7中国大陆机构发文量排名(近五年)
近距离来看,图7的中国大陆机构排序中,郑州大学、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也上榜前10。如果从发文量层面来看,突破500篇的有5个。除去中科院系统以外,5年来,能在单个机构内实现单一领域贡献300篇以上的论文,着实表明该机构内的竞争态势相当激烈。如果做一假设,这些做锂电的研究组都隶属于机构内的一个学院,那么,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五、2017-2021年高被引分析
提到探究领域分析,不能不提的是高被引,锂电正极相关的高被引论文有943篇,其中有50篇热点论文。
如果按照作者发表量排序,由于web of science的作者归类包含了姓名相近的作者,因此本文未做具体分析。不过,如果只看前10位高被引作者的话,除了一位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Arumugam Manthiram教授以外,其余全部为华人学者,基本可以确定的说,锂电正极领域,华人课题组占据绝对的被引优势。
图8高被引发表期刊排名(近五年)
同前述的论文总发表量排序不同,图8的排序表明,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均破10,都是耳熟能详且屡见报端的熟面孔。既有AM家族的三大支柱,也有化学老牌综合期刊Angew,更有年轻之辈Joule,以及开源改革先锋NC。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必定是化工期刊的翘楚—CEJ,贡献了30篇高被引。
不过,我们由此能确定一件事,能源里的热门话题、热门方向,热门体系的论文,哪个都能称得上“高被引”,传统的物化、结构、晶体学、分析化学、金属材料、无机材料、以及目前最具化学传统的有机化学,哪一个都不是能源论文的引用对手。这也必定助推期刊乐于吸纳,从此,形成了无限“循环”。
图9高被引全球国家和地区发文排名(近五年)
图9的数据是高被引发文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结果也没有悬念,大陆论文又一次站在高被引数量最高峰,高达600多篇,这还是仅仅5年的区间而已。不过,第三名开始的排序有所变化,从总发文的韩、德、日、印变为了澳、德、加、韩,澳大利亚从第7跃升至第3,可见论文的总体被引量很高。
图10中国大陆机构高被引发文排名(近五年)
最后,我们来看看大陆10大高被引产出机构,图10的数据和图7的总发文量相比,天大和湖大的上榜较为耀眼,总量尽管不在前10,但高被引上榜。
表2 锂电正极TOP 10高被引研究论文
期刊 |
年 |
DOI |
Nat. Mater. |
2017 |
10.1038/NMAT4821 |
Nat. Commun. |
2017 |
10.1038/ncomms14627 |
Chem. Mater. |
2018 |
10.1021/acs.chemmater.7b05269 |
Nat. Nanotechnol. |
2018 |
10.1038/s41565-018-0183-2 |
Adv. Energy Mater. |
2017 |
10.1002/aenm.201602543 |
J. Am. Chem. Soc. |
2017 |
10.1021/jacs.7b02648 |
Adv. Mater. |
2017 |
10.1002/adma.201603040 |
J. Am. Chem. Soc. |
2017 |
10.1149/2.0021707jes |
Nat. Commun. |
2017 |
10.1038/ncomms14101 |
Nat. Energy |
2018 |
10.1038/s41560-018-0207-z |
最后,笔者按照被引频次,挑选了前10篇和锂电正极有关的高被引研究论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些许价值。
六、总述
照例,结尾来到Free-Writon的“乱弹琴”总结,一家之言,可看、看批、可叹,还可哈哈,如果有一丝丝启示,那甚好,甚好!
锂电始于上世纪的国外缘起,经过了材料体系的迭代,从Lab走向Life,也从普通领域跃升为诺奖级,可谓是基础研究走向全面胜利的标杆。不管当下的电池有多少未解难题,或性能缺陷,它依旧是值得作为科学史范例的一笔财富。
但是,一切极致繁盛必有隐忧,繁盛越极致,隐忧越隐匿,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再一次提醒我们,任何研究领域的年代更替与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对于能源电池来说,速率有一定变化,至于这个速率是快还是慢,就看材料体系被“发表的差不多了”,和常规路子被“研究的差不多了”,以及能测的手段“被分析到接近极致”等角度的发文态势了。我们不能说,现在转行做能源就是跟风,因为总有人其实是在做一些脚踏实地的真“基础”,也有人是在做走入生活的真“应用”,但是,大部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游走在“真基础”和“真应用”间的“范德华式”,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值得警醒的。
举个真实例子,笔者曾经拿一个合成的材料给一个课题组的两个研究者去测电化学性能,一个测的性能很高,一个测的是另一个的一半,用的同一个电化学工作站。后来一问,得知“测的高的用的是非标准的测试方法”,所以其所测的很多材料都很高,而不自知,但确实发表了不少IF很高的期刊论文。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所以,做“真基础”和“真应用”都不易,因为基础需要功底扎实,应用需要解决的了现实难题,就怕处于真伪之间的“模棱两可”。
因为从几万篇论文分析中,我们只能知道大家都喜欢做这个方向,哪些机构更多的投入了这个方向,哪些论文引用很高,哪些期刊偏爱这口。
但哪些成果是“诺奖级”的从0到1,哪些是解决了基本科学问题的指路灯,哪些又能改变领域的研究范式,我们一概不知!
因为,这些微小只能藏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真实世界里,只能藏在无数后续学者的认同里,只能藏在实践无数次检验的磕磕碰碰里。
供稿:Free-Writon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