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 Sci. Adv.:最高值!纳米通道阵列薄膜实现超高渗透能转换
【背景介绍】
海水和河水之间存在的渗透能是一种大规模、可再生、可持续的能源,通过反电渗析(RED)可以直接转换为电能。在RED系统中,离子选择性转运薄膜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然而,传统的薄膜由于其高电阻而表现出较差的功率密度。目前,有两种传统的方法提高能量转换性能:一是纳米孔,单个纳米孔通过减小薄膜厚度而显示出超高功率密度,但是关键的力学性能仍需要提高。二是仿生的纳米通道薄膜(BNM),通过增加有效孔密度和减小薄膜厚度来实现高输出功率密度,但薄膜厚度最小化受到力学问题的限制。此外,不同直径和周期性尺寸(通常在106-1010 cm-2内)的纳米通道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纳米通道密度的最大化。众所周知,短二极管具有比长二极管更高的扩散电流。同时,Cl-通道中极薄的选择性滤波器有助于离子快速扩散,是高功率密度的关键因素。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龙成副教授(通讯作者)、江雷院士等人报道了一种可大面积制备、具有超薄离子选择层的超高密度蘑菇状的纳米通道阵列薄膜。该纳米通道由以下两部分组成:茎部分是由嵌段共聚物(BCP)自组装而成的一维(1D)带负电荷的纳米通道阵列,密度约为1011 cm-2;帽状部分是由单分子层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组成的带正电荷的三维(3D)通道网络,相当于每根茎上有数十个1D纳米通道,因此该薄膜纳米孔的总面积密度高达约1012 cm-2。具有超高密度的离子通道表现出单向离子传输和良好的离子选择性,实现了高性能的能量转换。在500倍的盐梯度下,其输出功率密度最高可达22.4 W m-2,是高性能薄膜中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该薄膜的制备可以很好的控制,同时又不牺牲其高输出功率密度和力学稳定性。总之,该薄膜设计策略为大规模渗透能量转换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研究成果以题为“Large-scale, robust mushroom-shaped nanochannel array membrane for ultrahigh osmotic energy conversion”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Sci. Adv.上。
【图文解读】
图一、纳米通道阵列薄膜用于渗透发电
(A)BCP分子结构和SA纳米结构;
(B)通过紫外光处理形成纳米通道;
(C)通过酰胺化反应形成坚固的h-PEI封端的纳米通道;
(D)BCP SA薄膜的TEM图像,显示六方堆积的圆柱结构;
(E)纳米通道阵列薄膜的TEM图像,显示六方堆积的纳米通道结构;
(F)h-PEI覆盖的薄膜的TEM图像,表明成功修饰;
(G)大型自支撑薄膜(>50 cm-2)的照片,表明可缩放的制造工艺和出色的力学性能;
(H)紫外光处理前后,SA薄膜以及h-PEI封端的薄膜的应力-应变曲线,在紫外线交联后表现出高度增强的力学强度;
(I)基于h-PEI封端的纳米通道薄膜的渗透能转换示意图。
图二、超高密度、蘑菇状的纳米通道阵列薄膜
(A)空气中h-PEI覆盖的纳米通道薄膜表面的AFM高度图像;
(B)水溶液中h-PEI封端的纳米通道膜表面的AFM高度图像;
(C)蘑菇状纳米通道的示意图;
(D)在h-PEI修饰前后,纳米通道薄膜(在0.1 M溶液中)的I-V曲线;
(E)非对称纳米通道离子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
图三、纳米通道阵列薄膜的离子传输调节性能
(A)在宽盐度范围内获得的I-V曲线;
(B)在不同浓度下的相应的整流比,表明在宽浓度范围下均具有出色的离子迁移调节能力。
(C)在极高盐度梯度(1 μM/0.1 M)下的I-V曲线,具有极高的Cl-离子选择性;
(D)当使用[Fe(CN)6]3-作为阳离子电活性探针和[Ru(NH3)6]3+作为阴离子电活性探针时,薄膜的CV曲;
(E)当使用[Fe(CN)6]3-和[Ru(NH3)6]3+为探针时,CV曲线的峰值电流;
(F)薄膜在1 mM/0.5 M梯度下的I-V曲线,高浓度溶液在帽侧。
图四、超高渗透能转换性能
(A)在不同浓度下,电流密度随着外电阻的改变而变化;
(B)不同浓度下,功率密度随着外电阻的改变而变化;
(C)不同浓度下,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成倍变化;
(D)使用高盐度溶液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
(E)使用天然海水和河水和10 mM/0.5 M NaCl溶液得的功率密度;
(F)在500倍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随薄膜厚度的变化,表明功率密度随薄膜厚度的减小而增大。
【小结】
综上所述,作者报道了一种超高密度的蘑菇状纳米通道阵列薄膜。在500倍的盐度梯度下,该薄膜的功率密度达到22.4 W m-2,而在1000倍的盐度梯度下,其功率密度甚至高达33.2 W m-2,是高性能薄膜中的最高值。通过覆盖BCP衍生的纳米通道的单分子层h-PEI形成了蘑菇状纳米通道,其中带负电荷的茎部分的密度约为1011 cm-2,带正电荷的帽部分是3D通道网络,相当于每根茎有数十个1D纳米通道,因此不对称纳米通道的总密度达到约1012 cm-2。极高密度的离子通道显示出单向离子传输和出色的离子选择性,从而实现了高性能的能量转换。此外,可控的薄膜制造工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法。该工作为开发下一代不对称纳米孔薄膜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大规模渗透能转化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文献链接:Large-scale, robust mushroom-shaped nanochannel array membrane for ultrahigh osmotic energy conversion. Sci. Adv., 2021, DOI: 10.1126/sciadv.abg2183.
本文由CQR编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