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院士领衔,出生就在一区,首个IF 6.7,这本国产期刊你知道吗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MCF)是由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办的期刊。MCF的创刊主编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2020年12月以后,新的主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俞书宏院士。

由两位院士领衔的MCF,起点就是别人家的娃。当然,MCF的表现也确实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MCF于2017年初发行创刊号,2020年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6.788。同时,MCF跻身于中科院分区的化学类1区和材料类2区。从发文量上来看,MCF也挑不出什么毛病:2017年MCF的发文量是278,2019年的发文量是250。总体说来,MCF的未来一片光明。

目前,MCF主要收录材料领域的文章,包括新型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这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MCF创刊以来引用前十的文章。

1.武汉大学李振:分子构象和堆积在机械变色荧光材料发光性能中的关键作用

机械变色荧光(MCF)材料是一种智能材料,其光物理特性对机械刺激敏感,例如光致发光颜色,荧光量子产率和发射寿命。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光物理性质会受到分子堆积和构象的极大影响,从而使具有机械致变色荧光性质的功能材料得以快速发展。在这篇综述中,武汉大学李振重点研究具有独特发光特性和各种分子排列的MCF材料,尤其是分子堆积模式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选定的代表性实例均具有多态性,从而有可能探索出单晶中确切的分子堆积带来的不同发光。相应地,对于MCF材料的下一步发展前景以及关于结构、性能关系的必要思考进行一些总结和展望。

文献链接:

Molecular conformation and packing: their critical roles in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mechanochromic fluorescence materials.

(Mater. Chem. Front., 2017, DOI:10.1039/C7QM00201G)

2.中科院化学所姜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新进展

在过去的两年中,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非富勒烯电子受体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基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现已超过12%,这已经取得了显着进步,与富勒烯对应物相比,具有许多优势。NFA的最大优势之一是通过化学调制可调节性,以微调它们的吸收、能级和电子迁移率,而富勒烯衍生物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篇综述描述了自2015年以来聚合物供体: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在多个系统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基于亚芳基酰亚胺,茚并二噻吩和基于二酮吡咯并吡咯的小分子受体。还讨论了分子设计的注意事项和结构-性质的关系。

文献链接:

New developments in non-fullerene small molecule acceptors for polymer solar cells.

(Mater. Chem. Front., 2017, DOI:10.1039/C6QM00247A)

3.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池振国&赵娟:具有聚集诱导发射特性的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机械响应发光的最新进展

自2011年意识到大多数聚集诱导发射(AIE)分子均表现出机械响应发光(MRL)以来,有关AIE分子MRL的研究备受关注,并且这一领域已得到极大推动。作为研究最广泛的AIE核心之一,四苯乙烯(TPE)已被广泛用于构建MRL分子。本文将重点介绍具有AIE特性的TPE衍生物的机械响应发光(MRL),包括对机械响应性AIE活性材料的简要历史,对MRL的机理研究,基于TPE的机械响应性发光剂,包含多种AIE-的机械响应性发光剂。TPE衍生物的活性单位,机械记忆色度和机械发光。此外,本文将就该研究领域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和未来挑战给出一个总结。

文献链接:

Recent advances in mechano-responsive luminescence of tetraphenylethylene derivative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properties

(Mater. Chem. Front., 2018, DOI:10.1039/C8QM00062J)

4.中科院化学所余坚&张军:离子液体在溶解纤维素和制造纤维素基材料中的应用

纤维素是一种著名的生物聚合物,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和化学工程的可持续原料。然而,由于其高度有序的结构和强大的氢键网络,纤维素既不可熔融也不可溶于常规溶剂,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数十年来,寻求用于纤维素加工的强力和环保溶剂一直是该领域中的关键问题。最近,已发现某些离子液体(IL)能够有效溶解纤维素,从而为纤维素加工和功能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通用平台。借助IL可以轻松生产出一系列纤维素基材料,例如薄膜,纤维,凝胶和复合材料。这篇综述重点介绍了用IL溶解和处理纤维素领域的最新进展。

文献链接:

Application of ionic liquids for dissolving cellulose and fabricating cellulose-based materials: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trends.

(Mater. Chem. Front., 2018, DOI:10.1039/C6QM00348F)

5.中科院王丹&北京科技大学于然波:多壳空心微/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平台

多壳空心微/纳米结构因其表面积大,运输路径长度短和出色的缓冲能力而备受锂离子电池研究者的关注。尽管在多壳中空微结构/纳米结构的设计和合成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将其用于锂存储技术,但尚未全面揭示其组成和几何特性与锂存储性能之间的关系。在这篇综述中,中科院王丹&北京科技大学于然波首先概述了决定性地影响锂存储特性的主要参数,并介绍了用于多壳空心微/纳米结构的成分和几何处理的合成方法。其次,总结了锂离子电池多壳空心微结构/纳米结构的最新发展。通过采用这些引人入胜的中空结构,可以同时并显着提高其容量,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最后,进一步讨论了与锂离子电池多壳空心微/纳米结构相关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前景。

文献链接:

Multi-shelled hollow micro-/nanostructures:promising platform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Mater. Chem. Front., 2016, DOI:10.1039/C6QM00273K)

6.南开大学焦丽芳:锂离子电池转化反应金属氧化物阳极的最新进展

基于转化反应的过渡金属氧化物(TMO)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和安全性,是锂离子电池(LIB)的有吸引力的候选阳极材料。在这篇综述中,南开大学焦丽芳总结了合理设计和有效合成TMO的最新进展,这些TMO具有可控的形态,组成和微/纳米结构,以及它们的Li储存行为。这篇综述讨论了锰,铁,钴,镍,铜,钌,铬,钼和钨的单金属氧化物及其常见的二元金属氧化物。最后,提出了转化反应的优点,并提出了充分利用这些优点的金属氧化物电极的设计。

文献链接:

Recent progress in conversion reaction metal oxide anodes for Li-ion batteries.

(Mater. Chem. Front., 2017, DOI:10.1039/C7QM00175D)

7.新加坡国立大学Xu Jianwei: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杂化材料及其应用

POSS是纳米尺寸的稳定三维结构,由交替的Si-O键组成,以Si原子为顶点形成笼状结构。 单官能或多功能POSS可以通过修饰它们在顶点位置上连接的反应性有机官能团来制备。 根据那些顶点基团的结构和反应性,可以将POSS引入几乎所有现有的聚合物体系中。本文综述了含POSS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最新进展。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基于POSS的多种复合材料系统的最新发展,这些系统可用于各种应用,包括荧光传感器,液晶,光刻胶材料,低介电常数材料,有机半导体, 能源相关材料,药物和基因传递系统,涂层材料和特殊橡胶材料。

文献链接: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based hybrid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Mater. Chem. Front., 2016, DOI:10.1039/C6QM00062B)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昶乐:后过渡金属催化的α-烯烃聚合及与极性单体的共聚

在这篇综述中,描述了晚期过渡金属催化的α-烯烃聚合和与极性共聚单体共聚的最新进展。 首先,比较了早期和晚期过渡金属催化的α-烯烃聚合的聚合机理。其次,详细讨论了带有α-二亚胺和相关配体的阳离子催化剂以及带有阴离子配体的中性催化剂,用于α-烯烃均聚。第三,总结了后期过渡金属催化的α-烯烃与极性官能化共聚单体的共聚反应。在这些聚合和共聚反应中,应特别注意后期过渡金属催化剂引起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文献链接:

Late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α-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with polar monomers.

(Mater. Chem. Front., 2016, DOI:10.1039/C7QM00321H)

9.中科院化学所万立骏&郭玉国:硅基负极材料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进展

硅因其环保特性,自然丰度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电压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高容量阳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锂基电池的体积变化大和导电率低,严重阻碍了硅基阳极的成功实施。Si的合理设计以及纳米尺寸的Si与碳质材料的有效结合是克服硅基阳极实际应用挑战的最有效方法。在这篇综述中,简要分析了锂硅合金化和电池失效的机理,以了解硅基阳极的固有障碍。此外,总结了纳米结构的硅材料,并详细讨论了具有3D导电网络和稳定界面的纳米/微结构Si/C和SiOx/C复合材料。还回顾了影响电化学性能的辅助电池组件。对于实际应用,讨论了具有硅基阳极的完整电池。最后,强调了硅基材料的关键方面,并提出了促进硅基阳极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实际应用的前瞻性策略。

文献链接:

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Si-based anode materials toward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high energy density Li-ion batteries.

(Mater. Chem. Front., 2016, DOI:10.1039/C6QM00302H)

10.中科院化学所李韦伟:用于双极场效应晶体管和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卤化共轭分子

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可以轻松制备一系列包含F,Cl,Br和I的卤化共轭分子,并将其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与卤代共轭材料相比,它们的非卤代类似物具有更高的前沿能级和较高的结晶度,这是由于卤素具有强电负性和重原子效应。结果,卤代半导体在晶体管中提供高达1.3 cm2/V/s的高电子迁移率,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提供9%以上的高效率。

文献链接:

Halogenated conjugated molecules for amb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nd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Mater. Chem. Front., 2017, DOI:10.1039/C7QM00025A)

本文由tt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