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内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未来将会更多!


4年前,为强化基础研究,深圳启动了诺奖实验室建设,决定依托大学、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型企业等单位,邀请诺贝尔科学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共建实验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10”被列入“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之一。深圳市提出到2020年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科学家来组建实验室,并给予每个实验室最高一亿元的建设资助。

诺奖实验室的准入条件也十分严格:科学家本人要求活跃在科研一线,每年在实验室工作不少于30日;实验室必须是其在国内唯一固定机构,首个协议期原则上应为5年;人才引进不仅要有明确的核心团队,而且规定从市外新引进的高水平核心成员不少于5人。

无独有偶,2021年1月23日,划定北京今后5年发展目标以及未来15年发展蓝图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建设顶级科学家及急需人才科研项目“绿色通道”;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与外资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下面我们来看看已经建立的材料相关的研究院都有哪些。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0月12日,是深圳市政府全力支持,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和管理的校级机构。研究院聚焦源头创新的科研工作,力争成果产业化,以推动深圳市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旨在发展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院的荣誉院长是罗伯特▪格拉布斯教授,格拉布斯教授生于1942年,加州理工学院终身冠名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学院三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在烯烃复分解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格拉布斯教授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格拉布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精准催化”,他在该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对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扎根中国面向全球的新医药与新材料研究基地,科研围绕格拉布斯教授的精准催化科学思想,聚焦于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与表征两个核心研究方向。其中有机合成方向通过催化剂设计及高通量筛选的方式,改进现有催化剂性能和发展新型催化剂,并将催化剂用于重大药物的高效合成、丙肝类药物的精准合成以及新药分子的原创合成;相关基础研究聚焦烯烃复分解、不对称氢化与高效合成方法与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为现有的大型制药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高分子合成与表征方向将从饱和长链、双键长链、共轭链、环状聚合物等四类碳氢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着手,聚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功能聚乙烯、碳聚合物、高性能弹性体、光电聚合物的应用;从分子设计、高效催化剂技术、精准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物理与流变学、自组装与多尺度加工、复合材料力学、光电转化效率与寿命预测等全链条研究领域全面开展工作,实现协同创新,在解决基本科学问题的同时,打破重点产业的技术瓶颈。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深圳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成立于2O16年,是一家开展激光照明等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把握解决激光照明如何产业化等方向问题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为:澈光照明等工业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相关技术转让,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咨询服务。

研究院配备、引进多名相关领域内的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核心骨干的研发团队,进行激光技术在显示以及照明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其中,引进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村修二教授为研究院理事会荣誉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设立“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由中村修二先生担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牵头组理和后续运营。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核心团队由中村修二教授亲自带队,配备美国国家工程院(NAE)院士史蒂文·登巴斯(Steven DenBaars)教授等来自美国硅谷、台湾等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组成,并吸引了大量本土高端研发人员加入,形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回示化研发团队。该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在新型光电子器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研究,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激光照明领域技术研究基地和高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主任中村修二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的材料系教授,他曾在1993年首次开发高亮度蓝光LED,同时也是蓝色激光的发明者,被誉为“蓝光之父”。2014年10月,他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

“深圳盖姆石墨烯中心(Shenzhen Geim Graphene Center)”成立于2017 年12月。“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管理,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依托单位。研究中心定位是在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石墨烯发现人之一安德烈·盖姆教授带领下,建成国际知名的科研实验平台,重点攻克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基础前沿研究和高端产品产业化方面遇到的关键难题,最终成为集研发、标准化制定、产业化检测等多功能服务平台。

该研究平台还将为国家和深圳市引进国际顶级人才和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从而服务于未来新兴的、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庞大二维材料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该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将重点研发石墨烯为主的纳米碳功能材料、范德华混合维度异质结材料、超级导热材料、超快电光响应材料、柔性电子材料与光电材料等,以可穿戴电子、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为导向,力争在二维原子晶体、超黑/超吸波材料等方向取得突破,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同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材料基因组等先进研究平台,着重开展石墨烯等低维材料的计算与设计。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Andre Geim教授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石墨烯的发现者。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是表彰他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为国际知名碳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成会明教授。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教授领军的团队与深职院签约共建的研究机构,成立于2018年1月。研究院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罗德·霍夫曼教授为主导,致力于研发新型功能材料,并重点开拓材料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性能和应用。研究院将以光电转换、储能、节能材料为重点攻关对象。

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荣誉院长罗德·霍夫曼教授是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原因是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通过这一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霍夫曼教授是康奈尔大学化学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获得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最高奖的科学家。近年来在能源转换材料、功能材料、超导材料、高压下的新型材料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一直致力于推动其实际应用和产业转化。中国科学院洪茂春院士、陈小明院士,北京大学林建华等多位知名学者在研究院担任科学顾问。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立足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其中包括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优化和其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研发的材料包括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新型多孔材料。另外,开发新型储能材料以及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也将作为材料研究院长远发展的方向。研究院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健康生态。

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土让·皮埃尔索维奇教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标朗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落户深圳,2019年4月12日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国内迄今首家以新材料技术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应用为主的国际化科研平台智能新材料是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的热点,材料领域的科技研究成果作为工业生产的源头产业,在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支持技术。因此,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一流工业和科技强国都拥有强大的材料研发机构,以及政府大力支持。这些国家战略的发展基石都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基础,其中智能化新材料的开发更是其中的重点研发内容。

让·皮埃尔·索维奇现担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超分子化学名誉教授,同时也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研究领域为制造分子机器及分子拓扑结构的研究。因为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突出贡献,索维奇教授于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索维奇教授的科学研究集中于制造分子,通过改变它们的构象以响应外部信号,从而模拟机器的功能。作为世界首位合成分子连环体的化学家,他设计了堪称“最小的机器”,一根头发丝比它还大1000倍。索维奇教授科研的另一大主题是过渡金属光催化分解领域。

在索维奇教授的带领下,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将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展开研究,充分将索维奇教授分子机器人的学术研究应用到智能新材料研发,推动材料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文章参考来源:

https://grubbsinstitute.sustech.edu.cn/Index-index.html

http://www.szli.org/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21486.htm

http://www.szzkmg.com/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JC201902019.htm

http://www.bj.chinanews.com/news/2021/0123/80669.html

https://www.eol.cn/rencai/202101/t20210125_2072267.s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