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 J. Am. Chem. Soc.:无破坏式原位NMR研究Li金属全电池中“死Li”形成和Li腐蚀


【背景介绍】

锂(Li)金属具有理论比容量最高(3860 mAh/g)和负电位较低的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的负极材料。锂金属电池(LMBs)的循环需要在充/放电过程中沉积/溶解Li金属,而出现的Li枝晶生长、低容量保留率和短循环寿命阻碍了其商业化。然而,在商业化电池中限制过量的Li,便于利用Li金属负极的高比容量。因此,实际LMBs中限制Li的数量,或者使用Li金属负极替换为裸铜集流体。由于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的形成和电镀过程中形成“死Li”,两者都存在容量衰减快速的问题。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位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死Li”。也有利用原位核磁共振(NMR)对铜上Li金属的沉积进行了研究,并定量分析了Cu-Li电池中形成的“死Li”,但需要拆卸Li电池。此外,在无负极电池中,Li沉积物和Cu金属与电解质和电解质紧密接触,可能造成原电池短路。同时,Li金属在Cu上的沉积类似于在表面形成牺牲涂层,其中Li金属起到抑制Cu腐蚀的作用,但是可能导致Li的腐蚀速率提高。

【成果简介】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Clare P. Grey(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原位NMR计量技术,以研究“无负极”的Li金属电池,其中将Li直接从LiFePO4正极电镀到裸铜集流体上。利用该方法可以追踪Li金属全电池中Li的沉积和溶解过程中“无活性或死Li”的形成:“死Li”和SEI的形成可通过NMR进行定量,并在碳酸盐和醚-电解质中比较它们的相对形成速率。当利用FEC作为添加剂时,几乎没有“死Li”。利用顺磁性Li金属引起的体磁化率效应来区分Li沉积物的不同表面覆盖率。在电池不工作时监测Li金属的量,即使不使用电池(没有电流流过),所有电解质中都观察到Li金属的溶解(腐蚀),表明Li的溶解仍然存在Li金属电池中。其中,高腐蚀速率是由于在Li金属和铜上均会形成SEI(Cu+和Cu2+还原)。总之,该工作表明聚合物涂层和Cu表面化学性质的改变均有助于稳定Li金属表面。研究成果以题为“Noninvasive In Situ NMR Study of “Dead Lithium” Formation and Lithium Corrosion in Full-Cell Lithium Metal Batteries”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J. Am. Chem. Soc.上。

【图文解读】

图一、7Li原位NMR技术示意图,研究死Li的形成和7Li NMR光谱
(a)循环前的CuLiFePO4(LFP)电池和相应的7Li NMR光谱;

(b)给电池充电导致Li沉积,如Li金属区域的7Li NMR光谱;

(c)放电结束时,仍可观察到Li金属信号;

(d)Cu-LFP电池的进一步循环导致下一个循环中死Li的积累,在每个循环中剥离结束时,Li金属信号的强度增加。

图二、每个电镀步骤中,以0.5 mA/cm2电流密度和1 mAh/cm2容量在LP30电解质中循环的Cu-LFP电池的原位7Li NMR测量

(a)在金属锂的沉积和溶解过程中,获得的7Li NMR光谱;

(b-c)第一次充电中镀层结束时,Li金属峰的相应积分强度的归一化强度,以及恒电流循环的电压曲线。

图三、电解质对Li金属循环的影响
(a)沉积结束时,归一化总LiNMR强度的平均值;

(b)溶解结束时,归一化LiNMR强度的平均值;

(c)在三种电解液(LP30、LP30+FEC和DOL/DME)中,以电化学方式获得的前五次循环的CE;

(d)第一次循环中,测得的死LiNMR相对于CE的曲线图;

(e)根据CE计算的相对于容量损失(mAh/cm2)的后续循环之间的死LiNMR差异;

(f)在每次循环中,相对于相应的容量损失(mAh/cm2)计算出的SEI容量(mAh/cm2)。

图四、BMS对LP30电解质中的Li金属峰的影响
(a)在第一次循环的充电(沉积)过程中,Li金属光谱的叠加图;

(b)在第四次循环的沉积过程中的Li金属光谱;

(c)在循环过程中,以Li金属共振的最大强度测得的7Li金属位移的频率;

(d)在循环过程中,Li金属光谱的去卷积强度;

(e)在第一次和第四次循环充电结束时拟合光谱的示例。

图五、利用聚合物涂层的Cu在LP30中循环Cu-LFP电池时,7Li原位NMR测量Li金属强度
(a)沉积结束时,归一化总LiNMR的强度;

(b)溶解结束时,归一化死LiNMR的强度;

(c)PEO-、PMMA-和PVDF涂层-Cu电极的CE。

图六、OCV期间,Li金属溶解的原位NMR实验
(a)导致Li金属腐蚀的过程的示意图;

(b)在NMR实验过程中,Li金属信号的综合强度;

(c)不同聚合物涂层:PEO-、PMMA-和PVDF涂层的Cu集流体的沉积和静置实验;

(d)在LP30电解液中,使用不同的Cu处理方法后Li金属信号的强度。

【小结】

综上所述,作者展示了原位7Li NMR在研究Cu集流体上的沉积和溶解以及Li金属腐蚀方面的应用。原位NMR方法是一种消除卷积在Li金属电池中发生的多重容量损失的有价值的技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电解质以及用于Li沉积的保护性涂层和人造SEI的相容性。虽然CE小于100%(92%),但是在LP30+FEC中几乎没有观察到死Li,表明容量损失主要是由于SEI的形成。由Li金属引起的整体磁化率偏移会导致DOL/DME和LP30+FEC中形成沉积物的7Li偏移降低,故磁化率计算表明,Li的表面覆盖率较高。在LP30中,裸露Cu和涂覆有聚合物的Cu上的7Li金属位移都具有较高的金属位移,表明沉积物的致密覆盖率较低。需注意,死Li沉积物由于Li金属而基本上没有BMS效应。此外,原位NMR技术可用于研究Li-S电池中的腐蚀,同时也可使用23Na原位NMR光谱研究Na金属电池中的腐蚀。总之,原位NMR技术将在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大放光彩!

文献链接:Noninvasive In Situ NMR Study of “Dead Lithium” Formation and Lithium Corrosion in Full-Cell Lithium Metal Batteries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10258)

本文由CQR编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