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翻倍飙升的三大国产期刊,正在大步迈向一区top的路上,让国外研究人员侧目
1. 期刊介绍
1.1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该期刊是由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与1985年创办,旨在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经济建设服务,简称JMST。期刊主要报告中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成就, 适当的出版一些外国的工作,出版内容包括原创性论文,综述文章,简报。研究注重工作新颖性,覆盖广泛的材料科学和技术,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现任主编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著名的材料科学家Lawrence Murr以及金属所原所长杨锐教授。
该期刊近三年的发展势头迅猛,笔者在16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其为中科院分区的三区期刊,而经过三年的时间,影响因子水涨船高,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扩大。目前为止,国内很多研究人员都以将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为荣。以前被很多科研人员不看好的期刊,已经逐渐成为高攀不起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如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高达6.155,成功入列中科院和JCR分区的一区,如图1所示,仅次于金属领域顶刊Acta Mater。该期刊影响力的飙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材料科学的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
图1 JMST期影响因子和JCR分区截图
1.2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简称JMA,由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分会创刊于2013年,是全球第一本专注于镁及镁合金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全球范围内镁及镁合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综述,包括整个镁及镁合金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涵盖镁、镁合金及相关产品所有领域。JMA于2018年被SCIE收录,详细收录从2016年第一期开始。期刊目前已被SCIE,Scopus,DOAJ和CA等一系列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2018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的支持。
JMA由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任主编,彭晓东教授任常务副主编,编委由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全球10余个国家的镁合金领域知名专家构成。编辑部成员包括杨艳、宋江凤等从海外留学回国的年轻博士。在2018年时,该期刊影响因子约为4.77,短短两年时间,已经飙升到7.115,位于中科院和JCR分区一区。
图2 JAM期刊期影响因子和JCR分区截图
1.3 Science china-materials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SCIENCE CHINA Materials (《中国科学:材料》,英文月刊,简称SCMs。SCMs于2014年12月正式创刊,由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是《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之一,与Springer出版集团合作面向海外发行。于2016年底入选中国科协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其办刊宗旨为:刊载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原创学术论文及评述性文章,反映国内外材料科学重要进展、科研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材料科学发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已经正式被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旗下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等数据库收录。SCMs的编委会由国内外活跃在材料科学领域的92位中青年科学家组成。刊物设有评述、论文、快报、观点等栏目,主要报道特种金属功能/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等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学意义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的材料科学发展迅猛,但欠缺高水平的材料类英文期刊。目前,SCMs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类期刊。其进步不可谓不大。
图3 SCMs期刊影响因子和JCR分区截图
2. 三大期刊近期亮点论文介绍
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JMST,JMA以及SCMs三大期刊已经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学术能力,在中科院分区中都成功挤入一区行列,影响因子也水涨船高,大有问鼎一区top期刊的趋势。如果说以前这些期刊收录文章质量一般的话,现在能在这三个期刊上投中研究成果,那是相当值得庆贺的了。近两年,发表在这三个期刊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今天笔者就挑最近的亮点文章来解读,让大感受一下,你的研究成果是否能问鼎这三大期刊。
2.1 JMST期刊最近亮点文章
1)大连理工大学张伟教授团队: α-Fe纳米晶粒分散型Fe基非晶合金的微结构、结晶化机制及磁性能研究
A 专家评审意见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rm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soft magnetic of Fe-based amorphous precursors with pre-existing α-Fe nanoparticles and high-Cu-content Fe-Si-B-Cu-Nb nanocrystalline alloy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improving Bs, μ and reducing Hc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soft magnetic alloys.
这篇文章研究了高Cu量Fe-Si-B-Cu-Nb系纳米晶合金的含既存α-Fe纳米晶粒的非晶前驱体的形成、晶化行为及其软磁性能。该研究为提高纳米晶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降低矫顽力,发展新型软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The article contains new, interesting and usefu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Cu and Nb contents on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based nanocrystalline alloys with high saturation flux density.
这篇文章报道了Cu和Nb含量对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的铁基纳米晶合金的结构演化和磁性能的影响,内容新颖,结果有实用价值。
B 文章速览
本工作研究了高Cu量Fe81.3Si4B13Cu1.7(Cu1.7)合金急冷带材的微结构、结晶化行为和软磁性能,发现其非晶基体中存在高数密度Cu团簇和α-Fe纳米晶粒(PN-α-Fe),且PN-α-Fe是以毗邻和包围Cu团簇的两种形态形成,并澄清了PN-α-Fe的形成机理;进而调查了Nb添加量对该合金急冷带材热处理前后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从PN-α-Fe间竞争生长效应和Nb元素抑制原子扩散作用的角度阐述了含PN-α-Fe的非晶合金的纳米晶化机制。
2)马氏体超高强钢强韧性的组织机制与提升路径
本文研究了1900 MPa级超高强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与韧性的组织控制单元,得出马氏体钢的屈服强度与高角晶界所定义尺寸之间的关系符合经典Hall-Petch公式,而韧性则由大角和小角晶界上分布的残余奥氏体所决定,其分布频密度和力学稳定性与马氏体钢的韧性息息相关。本文研究了1900 MPa级超高强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与韧性的组织控制单元,得出马氏体钢的屈服强度与高角晶界所定义尺寸之间的关系符合经典Hall-Petch公式,而韧性则由大角和小角晶界上分布的残余奥氏体所决定,其分布频密度和力学稳定性与马氏体钢的韧性息息相关。
2.2 JMA期刊亮点文章
该文作者发现少量稀土钇元素加入镁合金中,能够大幅度提高镁合金的加工硬化和塑性。一般来说,镁为HCP结构,在拉伸变形过程中,主要以基面<a>位错协调变形;而镁钇合金内除了激活<a>位错,还利用TEM观察到大量的非基面<c>位错和Ⅰ1层错,他们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协调镁钇合金的塑性变形(如图4)。此外,基于TEM的表征结果,该文章还深入的阐述了堆垛层错的结构与形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对理解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开发高强高韧镁合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图4 纯镁及镁钇合金变形后的位错组态
2.3 SCMs期刊亮点文章
该文主要贡献是高熵合金相结构新发现。在金属材料的研究中,如果发现一种新相,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基本稳定Nature、 Science或者他们的子刊。但是北京科技大学何战兵教授却将这一重大成果发表在国有期刊。高成果综合了多家研究机构的心血,在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带样品中成功制备出近等原子比高熵十次准晶,填补了高熵合金相结构家族中无十次准晶相的空白。该研究提出的高熵准晶的设计理念也为设计新型高熵准晶提供了新思路。
图5(a)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带样品横截面SEM图;(b),(c)分别沿准晶颗粒十次轴及二次轴方向的TEM明场像。(d),(g)分别沿辊面(图(a)中B侧)及自由面(图(a)中A侧)十次准晶沿十次轴方向的选区电子衍射图。(e)沿十次准晶二次轴方向的选区电子衍射图。(f)与图(e)呈18°的另一个二次轴方向的选区电子衍射图。(h)Al20Si20Mn20Fe20Ga20甩带样品的XRD。
本文由虚谷纳物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