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构TOP 1%审稿人排行榜
一、导读
对每一位提交论文的作者而言,最忐忑的可能是论文提交后是否能被送审,以及能否得到修改的机会。同行评议,这个当代科技出版必经的过程,已经成为确保科学发表记录可信、严谨、品质的关键一环。诚然,对于同行评议的质疑也一直伴随其左右,但与其对学术出版做出的重要且关键作用而言,它仍旧是目前学术出版的“哨兵”。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于同行评议背后的审稿人的认可与关注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学术成果与晋升评价、个人服务学术界的认可,以及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排名中,很少将作为期刊审稿人纳入评价体系,这可能也是相当多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学术兼职”不够热情的原因。但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为学术论文的出版当好哨兵的角色理应是科研人的职责。根据2019年科睿唯安旗下全球同行评议认证平台Publons的统计,2018-2019年度,全球排名前1%的顶级审稿专家在审稿上的累计耗时超过132万小时。而根据2015年国外的某项研究表明,全球20%的科学家承担了70%以上的审稿工作量。以上数据折射出少部分科学家为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另一方面,如何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对于审稿的积极性也是摆在学术界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那么,根据目前最权威,并且收录审稿人认证信息最广泛的同行评议平台Publons的数据来进行研究机构的排名,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又预示着什么?
二、数据
表1 中国科研机构的TOP 1%审稿人数量排名
(数据更新至2020年8月7日)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共有35个机构的TOP 1%审稿人数量达到十位以上,前两位均为香港地区高校。其中进入全球前200位的中国高校中,大陆占据5席,香港3席,台湾1席。上榜的大陆地区的28所机构中,除中科院以外,21所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1所为世界一流大学B类建设高校(湖南大学),4所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其中仅有1所为非“双一流”入选高校(深圳大学)。可见,国内重点高校的活跃审稿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
表2 国际科研机构的TOP 1%审稿人数量排名
(数据更新至2020年8月7日)
表2为TOP 1%审稿人数量位居全球前十位的机构,其中澳大利亚占据4席,着实令人惊讶。排名第一的昆士兰大学在过去一年中经过认证的审稿次数超过7000次,从中可见该校科研人员更多的参与到全球同行评议中,承担了大量的学术评审任务。
表3 TOP 1%审稿人国家排名
(数据更新至2020年8月7日)
最后,我们来看看全球各大国家和地区的排名情况(表3),美国以4102名TOP 1%审稿人的数量雄居第一,是第6位的中国大陆的近4倍;不过,过去一年里,中国大陆地区的审稿数量仅次于美国,因而,在即将到来的9月,中国大陆地区2020年度的TOP 1%审稿人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的增长。
三、学术软实力
在科研中,我们经常讨论学术影响力的问题,那么,除了引用次数以外,还有什么指标可以检验学术影响力?
笔者以为,审稿人的数量是另一项考量国家科技软实力和话语权的视角。承担与自身发文量相匹配的审稿量不仅仅是作为合格科研人的一项重要标准,而且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世界最新基础研究发展动向,能够对学术发表和评价体系具有更加全面和宏观的认识。此外,审稿经历对于个人的学术生涯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无法想象,一位很少参与到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学者能够准确的区分学术不端与学术借鉴,能够更加科学的表述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与意义,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符合学术惯例的学术活动。毕竟同发表相比,审稿是真正洞悉学术出版背后准则的过程。丰富的审稿经验可以倒逼学者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修为,能更加客观、中立的看待科研成果。这可能也是 “不唯论文” 所倡导的“唯质量、唯水平”的另一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Publons的TOP 1%审稿人授奖依据是根据Web of Science 旗下的ESI学科分类系统中的22个科研领域,在各学科领域中进行评选,主要依据是上一年度认证的审稿数量。尽管数量不能完全代表质量,但从笔者为40多份材料、物理和化学SCI期刊审稿的经历以及与期刊编辑的交流中得知,如果审稿报告质量不佳或者刻意的恶意审稿,是会被期刊拉入黑名单或者减少对其审稿的邀请。例如,刻意要求作者引用不相关的审稿人自己发表的论文,不明确提供具体科学意见而只是粗浅的、刻薄的指出不适合发表等等。因此,一位审稿人能够在一年内多次完成不同期刊的审稿任务,其整体质量还是可以保证的。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初级研究者以及资深教授,都能积极参与到同行评议中来。尽管当下这一学术义务可能并不能对个人带来升职加薪的眼前利益,但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参与到审稿中,会对自己的学术成长大有裨益。按照自己发表文章量的两倍计算,如果你审阅的稿件数量大于这个数目,那么你已经位于全球审稿人队伍的前列了。
服务于学术界,你得到的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To be a Reviewer, For Robust Science!
本文由Free-Writon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