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何伟东Energy Environ. Sci.:锂离子电池高容量Fe3C负极附近固态电解质相界面多余容量的根源
【引言】
锂离子电池(LIB)具有零记忆效应、可靠的安全性和长寿命特点,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存储设备和可植入医疗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容量电极材料是开发高能量密度LIB的关键。过渡金属碳化物(TMC)中Fe3C具有高电导率(106 S m-1)、电化学稳定性和出色的倍率性能,被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代负极材料。虽然每单位Fe3C晶胞在锂化过程中仅存储1/6个Li原子,导致其理论容量仅为26 mAh g-1,但实验测试结果发现Fe3C负极的容量极高。迄今为止,这种高容量的根源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特别地,由于在碳的热还原过程中,Fe和Fe3C发生共析转变,Fe3C负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Fe。以往研究人员推断,Fe3C/Fe复合电极的高容量源于Fe3C催化SEI的可逆形成和分解,但SEI内部可逆转换机理至今仍不明确。因此,作者通过研究核-壳C@Fe3C/Fe负极表面SEI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演变过程,揭示了Fe3C电极高容量的根源。
【成果简介】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的何伟东教授(通讯)等人通过采用原位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首次证实了Fe3C负极的高容量源自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界面(SEI)的物理化学演化及表面碳的储锂行为:i)Fe3C催化酯和醚之间的可逆转化,在SEI中存储额外的锂离子;ii)嵌入SEI中的Fe和无机成分形成Fe + 3LiF ⇌ FeF3 + 3Li+ + 3e-表面可逆转化反应,增加容量;iii)表面碳的电容效应和Li+嵌入/脱出过程提高容量。借助SEI和碳的额外锂离子存储,C@Fe3C/Fe负极在1 A g-1下循环700次后可提供808 mAh g-1的可逆容量。该研究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有效开发高容量TMC负极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以“Origin of extra capacity in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near high-capacity iron carbide anode for Li 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图文导读】
图 1 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
(a,b)不同的角度的Fe3C晶体结构示意图;
(c)核-壳C@Fe3C/Fe纳米粒子合成示意图;
(d)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SEM和元素Mapping图;
(e,f)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TEM图像;
(g,h)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HRTEM和SAED图像;
(i)Fe3C表面LiPF6的分解示意图;
(j)LiPF6在有无Fe3C催化时的分解能垒差异图。
图 2 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a-d)C@Fe3C/Fe纳米颗粒的XRD、孔径分布、TG曲线和拉曼光谱图;
(e-f)C@Fe3C/Fe的Fe 2p和C 1s的高分辨率XPS光谱。
图 3 核-壳C@Fe3C/Fe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
(a)在0.5 mV/s扫速下,C@Fe3C/Fe负极的CV曲线;
(b)不同扫速下,C@Fe3C/Fe的CV曲线;
(c-e)在1 M LiClO4、1 M LiFP6和2 M LiFP6电解液中,C@Fe3C/Fe负极的CV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倍率性能;
(f)在1 M LiFP6下,C@Fe3C/Fe负极的充/放电曲线;
(g)在1 M LiFP6下,C@Fe3C/Fe负极在1 mV s-1下的电流响应曲线;
(h)在1 A g-1电流密度下,C@Fe3C/Fe负极在1 M LiClO4、1 M LiFP6和2 M LiFP6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
(i)在2 A g-1电流密度下,C@Fe3C/Fe负极在1 M LiFP6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图。
图 4 表面FeF3活性位点的XPS谱图和DFT计算分析
(a,b)在3 V和0.1 V电压下,C@Fe3C/Fe负极表面SEI的Fe 2p高分辨率XPS光谱;
(c)Fe(100)和LiF之间相互作用的优化构型图;
(d,e)在3 V和0.1 V电压下,C@Fe3C/Fe负极表面SEI的Li 1 s高分辨率XPS光谱;
(f)Fe(100)和LiF之间电子差分密度图;
(g)电化学反应过程中SEI的成分变化图;
(h)SEI中,FeF3活性位点的示意图;
(i)在1 M LiPF6电解质中,核-壳C@Fe3C/Fe负极在0.2 A g-1电流密度下的原位拉曼光谱图。
图 5 在C@Fe3C催化作用下SEI的光谱分析和DFT计算
(a,b)在3 V和0.1 V电压下,C@Fe3C/Fe负极表面SEI的C 1s高分辨率XPS光谱;
(c)在0.2 A g-1电流密度下,SEI在1 M LiPF6电解液中的原位拉曼光谱图;
(d)SEI膜反应机理示意图;
(e)Fe3C晶体d轨道在有无C时的DOS图和d带中心图;
(f)醚、酯和Fe3C的PDOS轨道比较图;
(g)C@Fe3C结构上醚的电子密度图和PDOS比较图;
(h)C@Fe3C结构上酯的电子密度图和PDOS比较图。
【小结】
本文通过表征SEI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演变,首次揭示了C@Fe3C/Fe负极高容量的原因。由于C@Fe3C的d带中心降低,Fe3C表面的碳增强了催化反应,促进了负极/电解质界面处酯和醚之间的转化并贡献容量。通过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SEI中形成的氟化物(FeF3)活性位点经历了卤化物转化反应,可提供额外的容量贡献。此外,表面碳的电容效应和Li+嵌入/脱出过程也可以提供额外的容量。基于以上储存机理,C@Fe3C/Fe负极在2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后依然可提供高达392 mAh g-1的容量和99%的库伦效率。这为TMC锂电池负极的高容量现象提供了电化学反应机理。
文献链接:Origin of extra capacity in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near high-capacity iron carbide anode for Li ion batterie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0, DOI: 10.1039/C9EE04062E)。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