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告诉你,什么叫中国科大“千生一院士”,中国科大毕业校友院士榜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据2020年5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25人,外籍院士107人。中国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截至2020年5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912人、外籍院士93人。提起中科大,在国内犹如一股清流,因其独特的所系结合的办学特殊,学风良好,人称“不要命的上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招生人数都保持在1860左右,生源质量也非国内最顶尖,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潜心治学,在国内创作了多个第一。至2019年11月院士增选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校友中已有6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校友当选两院院士的比例约为1‰,始终保持“千生一院士”的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科大毕业生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大毕业生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另附2019年材料领域中国科大毕业校友新科院士近期代表性成果:
1.李景虹
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及纳米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2015, 2016, 2017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任ACS Sensors, Small Methods (Wiley), RSC Adv., Cur. Anal. Chem. 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近期代表性成果:
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团队合成了原子级超薄硫掺杂的氧化钼纳米环,并用DSPE-mPEG2000对其进行了包覆。这些颗粒在808 nm激光照射下表现出高的光热转化率和ROS生成能力。所有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PEG @ S-MoOx A-NR可用作体内的PAI和PTT / PDT协同治疗剂。因此,这些A-NR在未来的生物医学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文献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9b11553
2.杨金龙
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意大利Padova大学、Cagliari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工作和访问。1996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 2009年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7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理论和计算化学,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固体表面与界面和纳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注重和相关实验研究的配合与合作。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五百余篇,论文被引用二万余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担任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应邀担任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和物理化学学报的副主编,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中国科学和化学物理学报的编委。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PS)的Fellow。
近期代表性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晓君教授和杨金龙院士合作基于拓扑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了十二个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水裂解性能的二维COF材料。通过组装对HER或OER具有催化活性的特定连接键和结构单元,可以构建具有1.92至3.23 eV可调带隙的二维半导体和多孔COF。它们的结构稳定性已通过BOMD仿真得到证实。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I-TST对HER和OER的光催化能力。该工作不仅实现了用于水分解的二维COF材料光催化剂的计算设计和实验实现,而且为设计实用的二维COF材料作为无金属和单一材料的光催化剂提供了一条途径,用于在功能分子可见光下进行全水分解。
文献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0564
3.俞书宏
1988年7月获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5月获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获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任洪堡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责任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和维度及取向生长的调控规律、仿生多尺度复杂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在面向应用的重要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的制备与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设计及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2010年、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任多本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执行编委或编委,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400余篇, SCI论文被引用50000余次。2014-2017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近期代表性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俞书宏院士和丁航教授等人开发了一种方法,可以将传统的间歇式热液过程的“不可见”行为转换为可视图像。通过使用新型的凝胶化系统,水热合成的“黑匣子”得以打开。凝胶的多倍环形结构揭示了间歇水热溶液中存在环形自然对流。温度梯度是主要驱动力。较大的反应器会增强流动性能,从而对水热产品(尤其是凝胶)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该工作促进了对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和机理的理解,对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2.015
本文由eric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