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他们会获得诺贝尔奖吗?
材料人于2019年9月14日发起诺奖竞猜活动,截止今日活动已进行过半,已收到几十份提名名单,这些提名均代表了材料人网友的看法,因此我们对大家提交的信息进行了简单统计,并将提名超过10次的几位科学家进行了整理如下:
诺贝尔化学奖方面
John B. Goodenough
国籍:美国
1943年,21岁的John B. Goodenough在耶鲁大学获得了数学系的文学士学位,期间为科学哲学所吸引决定攻读物理方向研究生。25岁时,Goodenough作为气象专家在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工作,并于1948年退役。1951-1952年,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任研发工程师。
Goodenough目前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被业界称为“锂电之父”。对材料科学与技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研究化学、结构以及固体电子/离子性质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新材料解决材料科学问题。
Omar M. Yaghi
Omar M. Yaghi,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ames和Neeltje Tretter讲席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1990年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同年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1999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授,2006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2012年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James 和Neeltje Tretter讲席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副主编。
Yaghi教授是金属有机骨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功能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储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共发表27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9篇发表在Science 和Nature杂志上,论文被引137,000余次,其H index(143)在世界化学家中排名第2位。2006年,Yaghi教授被大众科学杂志评为“美国十大杰出科学家”。2006年以来,Yaghi教授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
Michael Grätzel
Michael Grätzel是瑞士材料科学家和化学家,是瑞士EPFL光子与界面实验室教授。Grätzel开创了分子光伏新领域,率先构思和实现了基于染料光捕获剂的介观光伏系统,可以媲美甚至超过最先进的平面固态p-n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将光伏领域从二极管的光吸收原理推向了分子水平。这个新型光伏系统的原型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也被称为“Grätzel电池”。最近,Grätzel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PSCs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Grätzel也是太阳能燃料领域的领导者,这是提供可储存的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Michael Grätzel在介观太阳能电池领域成绩卓越,被誉为“DSSCs之父”。
人物评价:
Michael Grätzel首创两步连续沉积法制备钙钛矿薄膜的新工艺,基于该工艺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14.6%的Newport认证效率,这是全球第一个得到权威认证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这种先沉积卤化铅层,紧接着沉积有机胺卤化物使其转化为钙钛矿吸光层的工艺经过不断的演化和改进,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Grätzel领导的团队曾两次入选NREL编制的“Best Research-Cell Efficiencies chart”。在过去十年中,Michael Grätzel累计发表400余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有7篇,H指数为249,目前小组保持的效率记录为23.25%。
Robert G. Bergman
Robert G. Bergman,生于1942年;1963年在卡尔顿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66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无机化学);1967年为北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1970年成为斯隆基金会研究员;1970年获得德雷福斯基金会教师 - 学者奖;1977年至今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
经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教授(1982年,1993年,2003年); Fairchild杰出学者,加州理工学院(1984);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得奖项:美国化学学会奖—有机金属化学奖(1986年); Cope Scholar Award(1987);美国能源部E.O.劳伦斯化学奖(1994年); Arthur C. Cope奖(1996年); ACS有机部门Edward Leete奖(200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学奖(2002年); James Flack Norris物理有机化学奖(2003年); Sigma Xi Monie Ferst奖(2003年); LBNL卓越技术转让奖(2004年); NAS化学科学奖(2007年); T.W. Richards Medal,美国化学公司东北部(2008年);社会皇家化学学会Sir Edward Frankland Prize Lectureship(200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公共服务奖(2008-09; 2011-12);威拉德吉布斯奖,ACS芝加哥分会(2011年)。
鲍哲南
鲍哲南,女,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鲍哲南院士课题组的研究范围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有机半导体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纸、人工电子皮肤。因在人工电子皮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人工电子皮肤”之母。
崔屹
崔屹,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Charles Lieber),期间发表文章包括4篇science,1篇nature,2003年-200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aul Alivisatos),并于2005年加盟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现任Nano Letters副主编、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Bay Area Photovoltaics Consortium)主任以及美国电池500联盟(Battery500 Consortium)主任。Yi Cui教授是当今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能源存储、纳米显微技术、纳米环保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的合成与制造等等,以纳米技术为核心,多学科交叉,多方向并进是崔屹教授课题组研究的重要特点,在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很多开创性的成就,在Science、Nature系列等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近400篇研究论文,H-Index(H因子)155,总引用高达10万余次。授权国际专利40余件,并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2017年度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MRS Kavli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Nanoscience, Resonate Award for Sustainability,2014年Nano Energy奖、2014年Blavatnik(布拉瓦尼克)国家奖入围奖、2013年IUPCA(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新材料及合成杰出奖、2011年哈佛大学威尔逊奖、2010年斯隆研究基金、2008年KAUST研究奖、2008年ONR年轻发明家奖、2007年MDV创新奖等,2004年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Yi Cui教授还是一位创业家。9年前,他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mprius),生产硅负极高能锂电池;2015年,他和诺奖得主、美国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教授共同创办了4CAir公司,生产雾霾过滤产品。
Tsutomu Miyasaka
Tsutomu Miyasaka是日本化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桐荫横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电转换领域,包括增强半导体电极光功能界面处的电荷传输来实现光化学过程。他在设计低温溶液印刷工艺制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固态混合光伏(PV)电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自2006年他发现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PV材料并于2012年制造出高效PV器件以来,他的研究已转向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开发。
人物评价:
Tsutomu Miyasaka选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I3和CH3NH3PbBr3取代传统DSSCs中的有机染料作为新型光敏化剂,制备出首个真正意义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此拉开了钙钛矿吸光材料研究的序幕。过去十年中,Tsutomu Miyasaka累计发表100余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有1篇,他的H指数高达49。Miyasaka凭借其在钙钛矿光伏研究的突出贡献于2017年获得日本化学学会奖和Clarivate“引文桂冠奖”,他也被认为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三大奠基人”之一,目前小组保持的效率记录为21.1%。
诺贝尔物理学奖方面:
王中林
王中林,1961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中林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王中林院士到现在已经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超过1300篇期刊论文(其中31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上),6本科学专著,超过200项专利。学术论文已经被引用113000次以上,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纳米技术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
Charles M. Lieber
Charles M. Lieber,1959年4月出生,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生学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 Lieber是国际著名的纳米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2000年到2010年间被Thomson Reuters评选为化学领域全球顶尖一百名化学家排名第一,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Charles M. Lieber长期从事原子力显微镜、隧道扫描电镜、高温超导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活跃、最著名、年轻有为的纳米科学家和材料学家之一,对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造诣。
科研贡献:
Charles M. Lieber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已发表论文360余篇,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开拓和领军作用,其中论文共被他引77500余次,10篇论文被他引22900余次,h-index高达126。
Sumio Iijima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日本国籍,纳米科学家。1939年5月出生于日本,1968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名古屋名城大学教授。2010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饭岛澄男是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91年在《自然》杂志上宣布观察到纳米碳管,由此开拓出一维纳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领域,为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该论文单篇已被引用一万多次,居于该领域之首。 1971年,他将铌酸钛的电子显微像和其晶体结构结合起来,显示出高分辨像中一个像点对应着重金属原子柱。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一门新兴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科也因此而诞生。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兴起不仅给固体物理、固态化学、电子学、材料学及地质矿物等物质科学带来新的活力,也为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起极大的推动作用。1991年,他用电弧法制备的碳材料中观察到纳米碳管。它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管体。饭岛澄男用电子显微像和电子衍射表征了纳米碳管的直径、壁层以及螺旋性,从而确定了碳物质的这一新品种。他接着在纳米碳管制备技术;打开纳米碳管封闭端头而对之实施管内充填的技术;纳米碳管的物理化学性能;其他一些物质的纳米管和纳米线都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纳米碳管具有奇特的电学性能,被认为是纳电子学的重要候选材料;纳米碳管还有优良的发射电子、发光特性;高比强的力学性能和很好的化学吸附性及充填可能。所以纳米碳管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向,也是凝聚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饭岛澄男的开创性工作和一直以来的活跃研究奠定了他在纳米科技方面的引领地位。
Tsutomu Miyasaka
Tsutomu Miyasaka是日本化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桐荫横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电转换领域,包括增强半导体电极光功能界面处的电荷传输来实现光化学过程。他在设计低温溶液印刷工艺制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固态混合光伏(PV)电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自2006年他发现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作为PV材料并于2012年制造出高效PV器件以来,他的研究已转向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开发。
人物评价:
Tsutomu Miyasaka选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I3和CH3NH3PbBr3取代传统DSSCs中的有机染料作为新型光敏化剂,制备出首个真正意义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此拉开了钙钛矿吸光材料研究的序幕。过去十年中,Tsutomu Miyasaka累计发表100余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其中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有1篇,他的H指数高达49。Miyasaka凭借其在钙钛矿光伏研究的突出贡献于2017年获得日本化学学会奖和Clarivate“引文桂冠奖”,他也被认为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三大奠基人”之一,目前小组保持的效率记录为21.1%。
David Awschalom
David Awschalom教授为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是世界知名的自旋电子学和量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科学家。他在自旋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应用于高级计算、医疗成像、加密和其他技术领域的电子自旋及其控制。他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首次对半导体中的自旋霍尔效应进行了实验室研究。David Awschalmom教授已在相关领域撰写252篇文章,其中50多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
David J. Thouless
戴维·索利斯 (David J. Thouless),1934年9月21日 出生于苏格兰,1958年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华盛顿大学教授,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因KT相变而著称。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2016年10月4日,获得了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表彰他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其中,DavidJ.Thouless独享一半奖金。
活动还在继续,参与即可获得一个月腾讯会员(前50名提交者),猜中还有机会获得黄金大奖,详情请戳下面链接,机不可失,大家抓紧参与吧~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整理。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