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纳什大学张杰Energ. Environ. Sci.:晶格错位的Bi纳米线增强低电压下电催化CO2还原性能


【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的快速消耗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的快速增长,进而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危机及化石燃料枯竭的能源危机。通过开发人工碳循环技术来生产清洁燃料并降低CO2排放是应对潜在危机的有效方法。这其中,CO2的还原是实现人工碳循环的关键步骤。电催化CO2转化是一种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CO2还原方式。但是,当前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面临着低效率,高过电位和低催化的问题。开发和设计良好的电催化剂是提高CO2还原反应效率的关键挑战。

【成果简介】

近日,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张小龙(第一作者)和张杰(通讯作者)等人,开发了一种配体辅助电化学置换法,实现了单质铜与Bi3+的自发氧化还原置换反应,进而成功在泡沫铜表面均匀生长了一层铋膜。该铋膜在空气氛围煅烧过程中被部分氧化为Bi2O3。进一步的原位电化学还原过程,获得了富含晶格错位缺陷的Bi纳米线(Cu foam@BiNW)。在低过电位下,Cu foam@BiNW能够实现CO2到甲酸的高效转化,在-0.69 V vs. RHE的电位下能够达到甲酸盐(FEformate)的法拉第效率为95%,甲酸盐的电流密度达到~15 mA cm-2。在-0.69 V至-0.99 V范围内,FEformate值也能够保持在93%以上。傅立叶变换交流伏安测试(FTacV)表明,与其他Bi材料不同,Cu foam@BiNW电极上CO2还原的决速步骤是质子化CO2-自由基阴离子的还原,说明BiNWs上存在新的催化活性位点。作者进而根据对比试验证明Cu foam@BiNW电极的高CO2还原活性归因于Bi纳米线的晶格错位缺陷和其多孔结构所带来的大催化比表面积。这项工作证明晶体缺陷可以有效提高Bi金属的电催化CO2还原效率。相关成果以Formation of Lattice-dislocated Bismuth Nanowires on Copper Foam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t Low Overpotential”为题发表在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图文导读】

为了增加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数量,研究者往往倾向于制备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电极材料。铋本身则是一种机械性能非常脆的金属,将其制备成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非常具有挑战性。一种替代方法则是将铋包覆到一种机械性能优异的导电基底上。文献中通常用电沉积技术来将铋包覆于导电基底之上。但是这种方法制备的铋膜会有枝晶结构,并且粘附性差。更重要的是,由于电解液中物质传输的限制,电沉积法很难在多孔基底上实现均匀的包覆。在此,作者开发了一种配体辅助电化学置换法实现了Bi在泡沫铜基底上的均匀包覆。从热力学上来讲,Bi3+与单质铜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会发生的(如方程1-3所示),但是作者发现乙腈可以促使该反应快速进行,原因是乙腈可以与Cu+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进而大大降低了铜的可逆还原电位。

在成功制备铋包覆的泡沫铜(Cu foam@Bi)的基础上,作者通过空气氛围中的煅烧过程将铋膜部分氧化为Bi2O3。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原位电化学还原过程,获得了富含晶格错位缺陷的Bi纳米线(Cu foam@BiNW)。具体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Cu foam@BiNW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2a展示了所得铋纳米线的SEM图像。图2b为Cu foam@BiNW的XRD图谱,可见煅烧后生成的Bi2O3已全部被还原为单质铋。铋纳米线的TEM图像(图2c)显示其直径约为30 nm,长度则可达数百纳米。更重要的是,该纳米线具有Z形扭曲的形貌。在高分辨TEM图像(图2d)中则能观察到明显的晶格错位。

图2.(a)原位形成Cu foam@BiNW纳米线的SEM图像;(b)Cu foam@BiNW的XRD图谱;(c)BiNW扭曲结构的TEM图像;(d)BiNW晶界位错的HRTEM图像。

CO2电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低过电位下,Cu foam@BiNW能够实现CO2到甲酸的高效转化,在-0.69 V vs. RHE的电位下能够达到甲酸盐(FEformate)的法拉第效率为95%,甲酸盐的电流密度达到~15 mA cm-2。在-0.69 V至-0.99 V范围内,FEformate值也能够保持在93%以上。相对于铋片以及铋膜包覆的泡沫铜,Cu foam@BiNW都表现出了更高的选择性,更低的过电位,以及更大的催化电流密度,如图3a,b所示。Cu foam@BiNW也能够在不同的外加电压下保持稳定的催化电流密度(图3c)。在为时12小时的长时间点解测试中,Cu foam@BiNW的催化效能亦能保持稳定(图3d)。

图3.(a)Cu foam@BiNW,Cu foam@Bi和Bi的电位和法拉第效率的关系图;(b)Cu foam@BiNW,Cu foam@Bi和Bi的电位和电流密度关系图;(c)不同电位下,Cu泡沫@BiNW电极的电流密度的稳定性;(d)在-0.69 V下,Cu foam@BiNW电极12 h的稳定性图。

为了对Cu foam@BiNW上的电催化CO2还原机理进行解释,作者首先对甲酸的生成做了Tafel分析(图4a)。结果显示第二个电子转移过程是Cu foam@BiNW上的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决速步骤。作者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交流伏安技术(FTacV)验证了Cu foam@BiNW上的电催化CO2还原机理 (图4b)。结果表明,与其他Bi材料不同,Cu foam@BiNW电极上CO2还原的决速步骤是质子化CO2-自由基阴离子的还原,说明BiNWs上存在新的催化活性位点。作者进而根据对比试验证明Cu foam@BiNW电极的高CO2还原活性归因于Bi纳米线的晶格错位缺陷和其多孔结构所带来的大催化比表面积。

图4.(a)Bi板(黑色),Cu foam@Bi(蓝色)和Cu foam@BiNW(红色)电极的塔菲尔图和斜率图;(b)在CO2饱和的0.5 M NaHCO3溶液中,Cu foam@BiNW,Cu foam@Bi和Bi板的FTacV图。

【小结】

本文开发了一种配体辅助电化学置换法,在泡沫铜表面生长了均匀的金属Bi涂层,进而在空气中煅烧将Bi层部分转化为Bi2O3。泡沫铜上Bi2O3层的原位电化学还原,形成了含有丰富晶格错位缺陷的铋纳米线(Cu foam@BiNW)。在低过电位下,Cu foam@BiNW能够实现高效电催化CO2还原成甲酸,在-0.69 V时达到95%FEformate,甲酸盐部分电流密度为~15 mA cm-2。在-0.69 V至-0.99 V范围内,FEformate的值也保持93%以上。FTacV结果表明,在Cu foam@BiNW电极上,-0.41 V发生了CO2还原相关的耦合双电子过程,这意味着第二个电子转移反应是速率步骤。Cu foam@BiNW电极的高CO2还原活性,归因于BiNW上的晶格错位和与多孔结构相关的大催化表面积引起的高内在活性。这项工作证明晶体缺陷可以提高Bi金属的电催化CO2还原效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其他双金属材料的合成,以及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文献链接:Formation of Lattice-dislocated Bismuth Nanowires on Copper Foam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t Low Overpotential(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DOI: 10.1039/C9EE00018F)。

课题组介绍

Monash电化学研究组(Monash Electrochemistry Group)位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之一(Group of Eight)的Monash大学,Clayton校区。研究组由Prof. Alan M. Bond (澳洲科学院院士)及张杰副教授 (ARC Future Fellow)联合领导。研究组在现代电化学理论及仪器方面基础深厚,与众多世界范围内知名电化学专家有合作关系。课题组近年来在CO2电催化还原方面开展了多项原创性研究,如10.1039/C5EE02879E,10.1002/ange.201710038,10.1002/anie.201608279等。课题组的特色研究方向为傅里叶变换交流伏安法(FTacV)在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FTacV是一种原位无损测试方法,并且能够获得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反应的信息。目前本课题组已利用此技术在CO2还原,HER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新的研究工作,如10.1002/anie.201807466,10.1016/j.apcatb.2019.02.058等。当前研究组的主要课题方向包含:

  1. 傅里叶变换交流伏安法在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
  2. 小分子的电化学活化及其在生物传感和能源方向的应用,如二氧化碳还原,水氧化,氢析出,乙醇氧化,葡萄糖氧化等;
  3. 高级动态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对应定量分析理论的搭建。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张金洋编译整理。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我们会邀请各位老师加入专家群。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