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anotechnol.重磅:原位技术揭秘锂离子电池界面重构机理


【研究背景】

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使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快速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在过去30年,人们对锂离子电池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探索。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电化学体系中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尤其是负极表面重构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组分和机理一直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研究课题之一。
锂电芯的化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影响电池性能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在Li+第一次充电时,Li+第一次插入到石墨中,会在电池内发生电化学反应,在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碳负极与电解液的相界面上、形成覆盖在碳电极表面的钝化薄层,人们称之为固体电解质相膜,简称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
由于锂离子的嵌入过程必然经由覆盖在碳负极上的SEI膜,因此SEI 膜的特性决定了嵌脱锂以及碳负极电解液界面稳定的动力学,也就决定了整个电池的性能,如循环寿命、自放电、额定速率以及电池的低温性能等。因此,深入研究SEI膜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改善SEI 膜性能的有效途径,一直都是世界电化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的大多数研究要么不是原位技术,要么原位技术手段都有高能光子或电子的XPS,SEM,TEM等,这些会不可避免的对脆弱的电解质界面产生结构上的破坏。

【成果简介】

近日,北大深研院潘峰教授联合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研究员、Khalil Amine教授以及美国陆军实验室许康教授等,将电化学方法与称量原子/分子重量石英微天平(EQCM)、观察原子尺度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监测产生极微量气体组成的微分质谱(DEMS)进行巧妙协同策略,明确的监测了不同电位下氟化锂和烷基碳酸锂的主要化学组分。原位气体分析证实了无环碳酸酯的优先还原的优先还原,其还原产物是SEI膜的主要成分。形成机理表明SEI膜最先在石墨的边缘位发生溶剂化Li+的插层形成。另外作者还发现,尽管一般认为SEI是电化学惰性的并且其形成是不可逆的,但以其新生形式的锂盐可以被再氧化。该研究成果今日以题为“In situ quantification of interphasial chemistry in Li-ion battery”发表在知名期刊Nat. Nanotechnol.上。

【图文导读】

图一:原位和操作条件下定量表征石墨上的SEI形成过程


(a) 锂离子电池的CV曲线以及EQCM对石墨电极上沉淀分析;
(b) 在阴极扫描和阳极扫描过程中质量和高度变化;
(c) 电压范围2.25-0.30 V的质量与电荷曲线;
(d) 第一个循环中SEI形成(蓝线)和SEI再氧化(红线)的质荷比;
(e) 不同条件下XPS光谱对电极界面分析。

图二: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检测电池SEI形成过程中的气体形成


(a) 在从OCV(~3.0 V)放电到1.5 V期间,正常电解液和潮湿的电解液产生的气体;
(b)电池的第一次锂化和脱锂期间累积的气体产生。

图三:原位和操作条件下AFM观测HOPG发生第一个嵌入锂过程时的SEI的形貌


(a) HOPG在循环伏安法阴极扫描过程中从2.0 V到0以及从0到0.17V的阳极扫描拓扑成像;
(b) 初始阴极扫描期间形态和电位的相关性从0.90 V到0.36 V;
(c) 由b中的蓝线标记的SEI的高度分布(黑色曲线)和从第一个图像中提取的基准高度线(红色曲线)。

图四:EQCM和AFM观测新生成的界面相可以再次被氧化


(a) 石墨电极的循环伏安法和EQCM曲线的阳极扫描;
(b) 使用0.17至1.24V的循环伏安法阳极扫描在HOPG上重新氧化SEI的AFM图像。

图五:第一个锂化过程的界面膜化学图示


(a) 痕量水下,HF在1.5V左右电解,导致石墨表面的LiF的形成,并伴随着H2的产生;
(b) 溶剂化Li与电解质EC分子,在石墨边界共插层;
(c) 插层导致石墨层高变大,在0.74 V时,电解质EC开始还原,高度发生阶跃上升,开始形成有机锂盐,以及SEI;
(d)(e) SEI连续形成过程;
(f) 新生SEI的部分再氧化。

【总结】

结合电化学EQCM的定量、原位和现场特点以及AFM的原子精度形貌表征,作者在常规电解质中研究了纳米石墨电极上SEI膜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质量监测技术,EQCM可以精确地测量石墨电极上累积或损失的物质作为施加电位的函数,AFM图像可显示高度取向的热解石墨(HOPG)在初始锂化和脱锂过程中如何与溶剂化的锂离子相互作用。这些定量观察可用于建立迄今为止尚无法获得的SEI形成机制。作者总结了SEI形成过程中五个不同的化学或电化学过程:第一阶段,LiF在1.5V处在痕量水的电化学催化下形成;第二阶段,在0.88V溶剂化的锂离子共嵌在石墨层间发生;第三阶段,共嵌入的EC分子在0.74 V开始被还原生成初始的SEI膜;第四阶段,随着电位降低,EC分子持续还原形成SEI膜的有机组分;第五阶段,通过EC还原产生的烷基碳酸锂在阳极扫描期间在0.3V以上被部分再氧化。SEI再氧化的能力似乎取决于其年龄,新生的SEI在再充电时很容易消失,但在循环良好的电极上氧化它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些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SEI膜的理解,为设计更高性能的SEI膜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献链接:In situ quantification of interphasial chemistry in Li-ion battery (Nat. nanotechnol., 2018, DOI: 10.1038/s41565-018-0284-y)

潘锋教授近期发表的四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1. Activate metallic copper as high-capacity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via nanocomposite technology. Y Huang, W Zhang, S Li, W Luo, Z Huang, C Fang, M Weng, J Zheng, ... Nano Energy 2018, 54, 59-65

2. Cationic Ordering Coupled to Reconstruction of Basic Building Units during Synthesis of High-Ni Layered Oxides. MJ Zhang, G Teng, YK Chen-Wiegart, Y Duan, JYP Ko, J Zheng, J Thieme,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140 (39), 12484-12492

3.Spectroscopic Signature of Oxidized Oxygen States in Peroxides. Z Zhuo, CD Pemmaraju, J Vinson, C Jia, B Moritz, I Lee, S Sallis, Q Li, ...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18, 9 6378

4. Mechanism of Exact Transition Between Cationic and Anionic Redox Activities in Cathode Material Li2FeSiO4. J Zheng, G Teng, J Yang, M Xu, Q Yao, Z Zhuo, W Yang, Q Liu, F Pa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18, 6262

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组大兵哥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