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m. Chem. Soc. :多孔配位聚合物中开孔吸附机理和S型吸附等温线的理论探讨


【引言】

多孔配位聚合物(PCP)或金属有机框架(MOF)因其在气体储存/分离、分子传感、药物输送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其中一些为柔性框架,受到外部刺激(如气体吸附、光照和温度变化)可触发动态结构变化。特别地,开孔吸附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因为由气体分子吸附引起的结构转变增强了随后的气体吸附。 这种行为可将含有几种具有类似物理化学性质的气体分子如CO/N2的混合物分离。为了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理解PCP的开孔吸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基于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研究,然而对开孔吸附机理的了解仍然有限。

【成果简介】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Shigeyoshi Sakaki教授、Susumu Kitagawa 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通过理论计算阐明开孔吸附机理在某些PCP中的工作原理,并在J. Am. Chem. Soc.上发表了题为“Theoretical Insight into Gate-Opening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Sigmoidal Adsorption Isotherm into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的研究论文。作者选择 [Fe(ppt)2]n(PCP-N, Hppt = 3-(2-吡嗪基)-5-(4-吡啶基)-1,2,4-三唑)及其类似物[Fe(dpt)2]n(PCP-C, Hdpt = 3-(2-吡啶基)-5-(4-吡啶基)-1,2,4-三唑)对CO2的吸附作为实例。上述两种PCP显示出有趣的实验结果:(i)在PCP-N中可观察到开孔CO2吸附;(ii)PCP-N吸附CO2后产生了非常复杂的独特吸附等温线;(iii)尽管两种PCP之间存在微小的差异,但PCP-C具有非开孔CO2吸附以及常规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此外,作者还阐述了开孔吸附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为何可在开孔吸附中观察到S形吸附等温线,但在通常的气体吸附中观察到Langmuir吸附等温线。

【图文简介】
图1 PCP-N和PCP-C的基胞

PCP-N和PCP-C的基胞,PCP-N和PCP-C之间的结构中的不同部分用绿色显示。

图2 用于MP2和CCSD(T)计算的簇模型(CM)和小簇模型(SCM)

用于MP2和CCSD(T)计算的簇模型(CM)和小簇模型(SCM)。

图3 含有CO2分子的PCP-N和PCP-C的结构

a) 在位点I、II和III处具有15个CO2分子的PCP-N的优化晶体结构,其中铁原子为深黄色,氧原子为红色,氮原子为蓝色,碳原子为灰色,氢原子为白色;
b) Fe2+中心的局部配位环境;
c) 位点I最优CO2吸附结构;
d) 位点II最优CO2吸附结构;
e) 位点III最优CO2吸附结构。

图4 气体吸附与EINT/EDEF的关系

气体吸附与EINT/EDEF的关系。

图5 PCP的CO2吸附等温线(1)

a) PCP-N在195K的CO2吸附等温线,内插为低压区域的放大图像,上述图中黑线代表实验所得等温线,蓝线和红线表示通过分别将吸附吉布斯能量变化增加1.0和1.5 kcal·mol-1计算所得等温线(下同);
b) PCP-C在195K的CO2吸附等温线。

图6 PCP的CO2吸附等温线(2)

PCP-N中位点I、II和III在195K的计算所得CO2吸附等温线,吸附吉布斯能量变化增加1.5 kcal·mol-1

【小结】

综上所述,作者采用复合SCS-MP2:PBE-D3方法,以柔性PCP-N及其刚性类似物PCP-C对CO2的吸附作为实例,对开孔吸附机理和S形吸附等温线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所得的CO2结合能在PCP-N和PCP-C中以I> III> II的顺序降低,因为CO2和PCP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在这些位点之间相似,但晶体变形能(EDEF)在位置I处的吸附比在位点II和III处的吸附小得多。另一个重要结论是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ν值的含义。它表示同时吸附到PCP中的气体分子的数量。如果能正确分析S形曲线,可以通过实验知道有多少气体分子同时吸附到PCP中。

文献链接:Theoretical Insight into Gate-Opening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Sigmoidal Adsorption Isotherm into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J. Am. Chem. 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9358)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abc940504【肖杰】编译整理。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我们会邀请各位老师加入专家群。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