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大学刘远越JACS:研究二维材料电化学反应时须考虑材料电荷的强烈影响


二维材料电催化剂是目前研究的热门之一。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催化机理。然而,目前大部分的计算研究,却忽略了材料电荷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文章发现这种影响比三维情况更加强烈,根源于二维材料的特殊电子结构。因此,在研究二维材料电化学反应时,必须考虑材料电荷的影响。

Donghoon Kim, Jianjian Shi, and Yuanyue Liu:

“Substantial Impact of Charge o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JACS, 2018, DOI: 10.1021/jacs.8b03002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8b0300

1. 研究背景:

二维(2D)材料已经成为非常具有前景的电催化材料。如掺杂的石墨烯可以有效地促使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中的氧还原反应(ORR),水分解中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以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更为有用的产物。又如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是非常高效的HER, CO2R的电催化材料。为了进一步发展2D电催化材料,更深入地理解电催化机制,精确的原子模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途经。

密度泛函理论(DFT)已经广泛应用于研究2D电催化材料。先前为了计算简便,通常假设材料呈电中性,在此我们把它称为电中性方法(charge-neutral method, cnm)。在这种方法里,由于吸附物的变化,催化材料的费米能级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变化。然而,在实际的电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费米能级是被电极电位所固定的,这使得催化剂通过和电极交换电荷而带电,而且所带电荷会随着反应而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传统的电中性方法的精确性进行衡量,同时对被此方法所忽略的电荷影响进行评估。

2. 结果和讨论

文章采用了常电势方法(constant-potential method,cpm),计算了氢在常见的2D和三维(3D)催化材料上的吸附自由能ΔG,并和传统的电中性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常电势方法能够自动调整催化材料的电荷,使得催化材料的费米能始终和电极电压相匹配,从而克服了传统的电中性方法的问题(忽略电荷影响)。

图1

图1给出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氮掺杂石墨烯的结构。图2a给出了常电势方法和电中性方法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ΔG。从图2a可以看出2D材料的两种方法算出的ΔG值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高电压(U)条件下。例如:在U=1.23 V, 对于Z和A 型N掺杂石墨烯材料采用传统的电中性方法计算得到的ΔG分别为0.47 eV 和1.79 eV,这一结果表明H不会吸附在N上。然而,常电势方法计算得到的ΔG分别为-0.25 eV和-0.22 eV,表明H会吸附在N上。电荷对2D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时应该采用常电势方法, 而且有必要重新考虑先前基于电中性方法得出的2D材料的催化机制。有趣的是,电荷对所有测试的3D金属材料影响都非常小。

图2

     为了理解为什么随着材料维度的减小电荷效应变的更强,我们把|∆Gcpm - ∆Gcnm|  分解为三个贡献项,如图3a所示。 第一项为H吸附的溶剂效应(∆G1 - ∆Gcnm),第二项为中性和带电材料的化学活性差异(∆G1 - ∆G2),第三项为H吸附后为了匹配电极电压而需要的电子重构能(∆G3)。根据这个分解,溶剂效应与U无关,其他两项依赖U的取值。图3b 和 3c给出Z型N掺杂石墨烯和Pt催化材料,各项对∆Gcpm - ∆Gcnm的贡献。研究发现,∆Gcpm - ∆Gcnm与中性和带电材料的化学活性差异密切相关,而溶剂效应和电子重构能对其贡献相对较小。从图3b可看出, 2D材料在向目标U充电时化学反应活性具有较大的变化,这导致大的|∆Gcpm - ∆Gcnm| 。对比之下,3D材料化学反应活性的改变微小,因此|∆Gcpm - ∆Gcnm| 也是很小的。

图3

为了进一步理解为什么2D材料的化学反应活性对电荷更加敏感,我们比较了2D材料和3D金属之间的电子态密度(DOS)。图4为 Z型N掺杂石墨烯和Pt的DOS。对于Z型N掺杂石墨烯(图4a),当材料充电到目标U时,DOS的占据显著变化;相反,对于Pt,即使在高U = 1.23 V下,DOS填充仍然几乎相同。这是由于,与3D金属相比,2D材料特别是石墨烯的“量子电容”很小。因此,为了获得与3D金属类似的电荷,2D材料的电子态占据需要显著变化。由于化学反应活性受电子态占据强烈影响,所以2D材料的化学反应活性对电荷更加敏感。

图4

虽然这里只考虑H吸附,但文章预期对于其他反应,2D材料中的电荷效应也很强。

除了对低维材料电荷效应的基本理解之外,此工作还阐明了石墨烯中的各种N掺杂是否在水溶液电化学条件下与H键合,这对于理解催化机制以及设计催化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2D材料电荷对其反应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研究中不能被忽略。

3. 导师简介

Yuanyue Liu group link: https://sites.utexas.edu/yuanyue-liu/

刘远越现为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助理教授。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本科学位,2014年获美国莱斯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和加州理工做博士后,于2017年八月加入UT Austin。主要从事低维/能源/电子材料的理论和计算研究。以独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 PNAS, Science Advances, JACS, Angew., PRL,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本文由石渐渐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