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张凡Angew Chem Int Edit:具有1530nm激发1180nm发射的第二近红外上转换纳米探针用于活体生物传感


【引语】

目前,荧光成像因其具有高的时空分辨率、实时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生物活体成像以及检测领域。相对于近红外一区(700-900 nm),近红外二区成像(1000-1700 nm)在生物深层组织中具有更低的散射率以及背景荧光,赋予其更优异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成像质量。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具有近红外二区发射的一些材料,例如单壁碳纳米管、量子点、染料以及稀土掺杂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成像。但是多数材料激发波长位于生物近红外第一窗口。而激发和发射同时位于近红外第二窗口的材料有待研究。

【成果介绍】

最近,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团队,通过Er敏化的作用,得到了具有近红外二区激发及发射的纳米材料(NaErF4:Ho@NaYF4)。该纳米颗粒吸收波长位于1530 nm,并通过能量传递上转换作用将能量传给Ho,最终得到1180nm发射。Er3+在整个过程中既可以敏化Ho3+,自身在980nm处也有发射。本文将纳米颗粒结合IR1061并置于微针阵列中,利用芬顿反应对1180nm及980nm强度比率的影响,实现了对炎症部位双氧水的高分辨率实时监测。利用1530nm的激发波长,巧妙的避免了染料自身荧光对于检测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该研究为近红外二区探针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图文导读】

图1. (A)NaErF4 :2%Ho@NaYF4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体发光机理图;(B) TEM, HAADF-STEM, HRTEM电镜图;(C)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可见光区以及近红外二区的荧光发射光谱;(D)近红外二区上转换发光结合芬顿反应响催化降解IR1061染料实现成像比率荧光检测双氧水示意图。

图2.(A)微针的制备过程以及相关扫描电镜、共聚焦等表征;(B)近红外二区活体成像装置示意图;(C)炎症小鼠验证模型动态活体传感成像,分别对980nm,1180nm通道的荧光进行成像采集以及荧光成像比率分析图。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张凡教授、李晓民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刘璐为第一作者。

该论文作者为Lu Liu, Shangfeng Wang, Baozhou Zhao, Peng Pei, Yong Fan, Xiaomin Li*, Fan Zhang*

原文文献:Er3+ Sensitized 1530 nm to 1180 nm Second Near-Infrared Window Upconversion Nanocrystals for in Vivo Biosensing,Angew. Chem. Int. Ed., 2018, DOI: 10.1002/anie.201802889.

【导师介绍】

张凡 http://nanobiolab.fudan.edu.cn/

本文由张凡教授课题组投稿。

材料人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及内容合作可以加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