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物】“膜拜”我国结构化学奠基人:卢嘉锡院士


t012fa07ad49cfca620

首先是介绍下卢老的基本情况吧!

卢嘉锡(1915.10.26-2001.6.4),福建厦门人,原籍台湾省台南市,祖籍福建省永定县,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年少聪颖好学】

1915年10月在厦门出生,他父亲给他取名:嘉锡,那是从古籍《诗经》中的句子得来,意思是感谢上天的赏赐。卢家原是台南地区家道殷实的书香门第,卢家先祖后来举家迁到厦门。他父亲执教有方,在这个严父的启蒙下,卢嘉锡打下了坚实的求学基础,也练就了一手毛笔字,养成了做事认真的习惯。

中小学阶段,卢嘉锡的表现十分奇特,在接受正规的教育后,知识突飞猛进,尽显学霸本色。大同中学校长支持下,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主修数学,辅修化学,但是当时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的张资珙教授的建议下他将主修改为化学,辅修改为数学,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化学系,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

【远渡海外求学】

当时出国留学逐渐在中华大地流行,卢嘉锡当时非常向往能够出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然后回国报效祖国。1937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并在著名化学家S.萨格登(Sugden)指导下从事人工放射性研究,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通过答辩,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当时物理化学发展最好的地方是美国,于是在S.萨格登(Sugden)教授和另外一名教授的推荐下,1939年秋,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随后来两度独得诺贝尔奖(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3年的和平奖)的L.鲍林(Pauling)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在鲍林的指导下进行结构化学的研究,并经常去听鲍林教授的量子力学课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翌年夏,又在鲍林教授的挽留下继续工作了五年多。

t01b983074993891bff

【毅然回到祖国怀抱】

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心系国家,心系人民。

1945年冬,年方30岁的卢嘉锡满怀热忱回到祖国,受聘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曾两度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理学院胡刚复院长的聘请,到该校讲授物理化学课程。

1950年后,他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比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不再仅因经济系(王亚南校长创办)而闻名,同时因化学系的崛起而跻身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是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之一。

1958年,他根据组织的决定,到福州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后经多次调整而建成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60年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从系科布局、课程设置、图书订阅、科研设备购置、师资聘任到组织管理,卢嘉锡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1

1972年后,卢嘉锡着手恢复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设备,关心和指导该所结构化学、晶体材料、催化及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使这个所逐步形成为一所具有明显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原子簇化学和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学术成就】

1、过氧化氢分子结构

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参加过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当时,物质的分子表征通常是以获得合格单晶为前提的,但因很难得到过氧化氢的单晶,以致测定这种简单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成为当时的难题之一。卢嘉锡和P.A.盖古勒(Giguere)巧妙地用尿素过氧化氢加合物,并培养出这种加合物的单晶。有趣的是,在这种单晶中,过氧化氢分子并不因为尿素分子的存在而发生构型上的畸变。接着,他和E.W.休斯(Hughes)合作完成了晶体结构测定,证实了W.彭尼(Penny)和G.萨塞兰(Sutherland)对过氧化氢分子结构所做的理论分析。

2、应用结构化学理论于新技术晶体材料探索

340101_2

1974年,在卢嘉锡院士的带领下,中科院物构所冒着风险在福州召开了全国晶体生长学术会议。在会上,参会者们提出这么一个思想:“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都是国外发现的,我们总是跟着国外走,这样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有自己晶体。”

1965年,卢嘉锡支持陈创天初步总结出来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性能(特别是二倍频和高倍频性能、电光调制性能)是"结构敏感"性能的观点,并支持他选择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基团理论及其结构判据的理论研究课题。这项理论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哪一种阴离子基团最有利产生大的倍频效应。通过多方面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物质结构研究所较快地确定了硼酸盐系的(B3O6)3-基团这一主攻方向,并先后于1984和1987年发现和研制成功偏硼酸钡(简称BBO)和三硼酸锂(简称LBO)等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中国牌”晶体)。

3、原子簇化学研究

原子簇化学特别是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是70年代以来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人们从对固氮酶的研究中比较一致地认识到其固氮活性中心很可能是由Mo、Fe、S三种原子组成的原子簇,从而对原子簇化合物及其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更感兴趣。1978年,卢嘉锡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的论文,对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关于"活性元件组装"设想、关于"类芳香性"本质的研究。

【桃李满天下】

在教学工作中,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勤奋严谨的人。他学识渊博且善于表达,讲起课来生动活泼,见解独到,板书格外工整清晰,课堂常常座无虚席,成为厦门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1947年春,当他在浙江大学完成第一次讲学任务即将离去之际,该校一百多名师生曾联名写了封充满激情的挽留信。

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他让学生记住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结构式--C3H3,即Clear Head、Clever Hands、Clean Habit。他常说:"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他就不是位好老师”。建国以来,他已培养了十五届计5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许多青年学者,如田昭武、张乾二、梁敬魁、黄金陵、黄锦顺、吴新涛、潘克桢、陈创天等。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学术组朱德杰供稿,材料牛编辑整理。

欢迎加入材料人编辑部学术组,一起进行材料顶刊学术动态的跟踪和报道以及SCI相关知识科普等。加入方式:加入材料人MOF学术交流群(120199039),私信管理员“淡年华(QQ:601416321)”报名。

欢迎各大课题组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