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Nat. Commun.:金属锂还原调节氧化物缺陷结构


【引言】

氧化物材料的缺陷结构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调控其缺陷结构可以显著优化其性能。缺陷调控是一种调整金属氧化物电子结构的有效策略,在诸多领域中有至关重要的应用。因此,缺陷调控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研究者已经开发出多种在氧化物材料中引入缺陷的方法,如高温还原法(H2,Mg,Al)、等离子体和激光处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涉及高温、高压、长时间的热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纳米氧化物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上述方法均存在缺陷含量难以调控的不足,因此,在室温下实现对氧化物材料的缺陷调控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

【成果简介】

近日,在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伍晖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利民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的带领下,研究人员与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金属锂研磨还原方法,控制氧化物材料的氧空位缺陷。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将锂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充分研磨,制备出了缺陷含量可调的多种富缺陷氧化物材料,包括缺陷的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二氧化锡(SnO2)和二氧化铈(CeO2)等。该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缺陷含量可控及易于规模化量产等优点。作为潜在的应用,相关人员探讨了该缺陷TiO2材料的光催化析氢性能。在一个太阳光强度的照射下,析氢速率高达41.8 mmol g-1 h-1,这比原始TiO2纳米粒子高出约3倍。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陷TiO2材料具有增强的光吸收,改善的电导率,表面无序层,引入的氧空位以及伴生的Ti3+。此外,可以在缺陷TiO2纳米颗粒的晶体-无定形界面处实现金属导电,增强TiO2的表面电子传输性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植入的氧空位和表面障碍,可以充当电子给体,改善电荷传输并使费米能级向导带移动,促进电荷分离并改善UV区域中入射光子对电流效率(IPCE)。最后,有缺陷的TiO2中产生的Ti3+可以减少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高锂还原TiO2的光催化活性纳米颗粒。相关成果题为“Tuning defects in oxides at room temperature by lithium reduction”发表在Nat. Commun.上,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后欧刚、硕士研究生许于帅和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闻波。

【图文导读】

1 原始和锂还原的氧化物纳米粒子的XRD表征

a.TiO2的图片;

b.TiO2的XRD图;

c.分别为ZnO,SnO2和CeO2的图片;

d-f.分别为ZnO,SnO2和CeO2的XRD图。

2 原始和锂还原的TiO2纳米粒子的缺陷表征

a-c分别为原始和锂还原的TiO2纳米粒子的XPS光谱和EPR光谱;

d,e.原始和5%Li处理的TiO2的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图像。标尺:5nm。

3 原始和锂还原的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a,b.原始和锂还原的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降解RhB的活性和稳定性;

c,d.原始和锂还原的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析氢活性和稳定性。

4 有缺陷的锐钛矿TiO2状态密度(DOS)振荡强度表征

a–c.分别具有1Ov,2Ov和4Ov的TiO2表面的DOS;

d-f分别具有1Ov,2Ov和4Ov的TiO2表面的振荡强度。

小结

该研究团队认为,此金属锂还原法适用于多种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缺陷调控,这些材料在金属锂还原后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光催化性能。未来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到 更广泛的材料中,比如多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及硒化物等。相关的应用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电催化、电池、传感器等领域中。

此外,相关作者在前期工作中报道了多种缺陷调控的方法,包括电弧熔融法(Adv. Mater., 2015, 27, 2589.; Nano Res., 2016, 9, 1236.; Chem. Commun., 2017, 53, 5048.)和激光烧蚀法(Nano Energy, 2017, 35, 207.; Nano Res., 2017, 11, 751.; RSC Adv., 2016, 6, 107158.),并将制备的富缺陷纳米材料应用于光催化、电催化、光热转换和光热治疗等诸多领域。

文献链接:Tuning defects in oxides at room temperature by lithium reduction(Nat. Commun.,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3765-0)

文献推介: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 1302, 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 1490, 2018;

Angew. Chem. Int. Ed. 57, 3354, 2018;

Science Advances 3 (6), e1603170, 2017;

Advanced Materials 29 (41), 2017; 

Advanced Materials 28 (37), 8170-8176, 2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2543, 2016;

 Advanced Materials 27 (16), 2589-2594, 2015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学术组木文韬翻译,清华大学伍晖副教授修正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材料测试、数据分析,找材料人、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