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大师!柯俊、师昌绪、钱人元…….这些名字你还记得吗?他们的贡献应该被铭记!
鸦片战争的硝烟吹起,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于压迫剥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一大批爱国人士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国主义浪潮!虽然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火中,中国变得千疮百孔,经济、教育、科技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那个从零开始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如钱学森一样已经在国外取得了相当突出成就却放弃原本优越的环境毅然决然回国建设的大师级人物。建国伊始,百业待兴,基础学科如材料更是多项空白。再看如今中国学者的地位异军突起,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迈进了世界水平。就材料而言,当今中国可以说站在了世界前沿的最顶端!正是当年大师们熬尽心血的研究,中国精神的传承,才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科技大国甚至强国!这些大师们的名字你还记得么,他们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柯俊
自1948年至2016年,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柯俊指导助手对含微量钒碳的铁镍合金做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类相变的蝶状马氏体形成机制。用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到铁镍碳合金中蝶状马氏体,用原子探针观察到原子簇的形成及其与蝶状马氏体的关系——这些研究丰富了马氏体相变理论。20世纪50年代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90年代推动全国工程教育改革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大材料”试点班,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柯俊先生于2017年8月8日早晨7:30左右在北京中日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师昌绪
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多年来,师昌绪先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战机发动机急需高性能的高温合金叶片,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我国工业所需。
师昌绪先生组建了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他大力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了我国材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他推动了我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他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应用。
师昌绪先生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他十分重视学会和出版工作,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创办或主编了《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金属学报》(中英文)等5个高水平刊物。2014年11月10日上午7时7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钱人元
高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家 1917年9月19日生于江苏常熟。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及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1985年当选美国化学家学会Fellow。曾在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学会、太平洋高分子协会任职。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高分子物理学及力学和流变学研究,是我国高分子物理研究与教学的奠基人并为中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开创有机固体研究领域,在载流子迁移性质、导电聚吡咯的聚合机理和分子链结构等方面作出了贡献。80年代以后致力于高分子凝聚态基本问题的研究,曾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物理图像来全面理解高分子凝聚态。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国内外多项奖励。2003年12月6日因患胰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6岁。
钟香崇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中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被称为“耐火材料之父”。他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中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中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2月11日凌晨3点58分,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94岁。
黄培云
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 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创始人之一。黄培云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本。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南矿冶学院,黄培云先生带领他的弟子向世界高新技术发起了冲击。半个世纪以来,关于烧结过程是扩散机制还是流动机制在起作用,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黄培云先生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反复计算,提出粉末冶金烧结过程综合作用原理。这个理论不仅对烧结过程发生的现象能够正确地定性描述,而且对烧结过程的参数能够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培云先生还领导合金设计和计算相图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和模型。80年代中期,黄培云先生开始从事粉末冶金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其中在快速冷凝超微粉末领域,他和他的学生发明了一系列新型快速冷凝装置,其综合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1988年,采用上述装置成功地制备了固体火箭推进器用微细铝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创立的粉末压型理论和烧结理论,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他还通过合作在合金相图计算、快速冷凝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对中国航空、航天、原子能和兵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曾二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黄培云先生2012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享年95岁。
胡壮麒
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研制及亚稳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一级空心涡轮叶片材料及民航机长寿命叶片材料;研制成功抗热腐蚀定向结晶叶片、定向结晶钴基合金叶片及特种微晶粉末;研制成功我国直升机用第一个增压器;提出了约束性凝固过程中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理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胡壮麒院士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凝固技术》、《亚稳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等著译作13本。胡壮麒院士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被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学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贡献奖。胡壮麒院士于2016年7月10日17时整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不幸逝世,享年87岁。
徐祖耀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相变理论和材料热力学的教学与科研。推动在国内开展相变热力学教学与科研;在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材料、贝氏体相变和纳米材料中相变等领域颇有建树。积极倡导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Q-P-T钢已成为国际上新一类超高强度钢。他出版的多部著作对我国几代材料科学家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运用群论分析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论证了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机制并发现Zr02-Ce02中的贝氏体相变。建立形状记忆合金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优化了一些实用材料的相图,推出Cu-Zn相图热力学,以及杂质元素在钢中分布热力学等。致力于超高强度钢的设计和研发,提出新的热处理方法,颇具成效。出版著作10部,其中《金属学原理》培育了建国后第一代材料工作者;《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材料热力学》、《材料科学导论》和《相变原理》等著作培养了我国几代材料科学家。2017年3月7日,徐祖耀院士在宁波逝世。
严东生
严东生院士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无机涂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严东生院士带领团队解决了中国重大国防工程项目的材料难题,为大型粒子对撞机提供了闪烁晶体。他成功研制高温熔烧及扩散涂层、碳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等,均成功地应用于飞机发动机、人造卫星和远程运载火箭等领域;在先进陶瓷特别是氮化物材料设计与微结构调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主持或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套冶金工业用耐火材料标准。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省部级奖项11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日本陶瓷学会百年国际奖、桥口隆吉基金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MS晶体奖等。
冯新德
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于194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聚合反应课。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本文由材料人Allen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大家庭。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