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 Environ. Sci:锂离子电池中的异常自放电
【引言】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已经成为了电动汽车(EVS)和用于可再生电力生产的大型能源存储系统(ESS)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锂离子电池目前已经进行了成熟的商业化应用,但这些大规模应用与传统电子产品不同,因而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求具有高能量存储特性之外,电池还必须在更恶劣的操作环境中持续运行。大规模应用环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电池可能会长时间暴露于远低于(冬季)或高于(夏季)室温的温度,例如电动汽车长期停放在室外。当电池长时间处于充放电状态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电池的自放电。人们普遍认为LIBs具有各种类型的可充电电池(例如镍氢,镍镉和铅酸电池)的最低自放电率。然而,EV和ESS的应用使人们怀疑,即使将电池暴露在相对严苛的条件下,如室外温度波动或各种充电状态下的长期存放,LIBs的这种低自放电率是否仍能保持。
【成果简介】
近日,韩国首尔大学的Kisuk Kang(通讯作者)报道了锂电子电池的自放电会通过电池的短期热暴露明显地加速。即使当电池短时间地暴露在暴露于中等温度下(60℃或80℃),会产生“历史”效应,该热“历史”会记忆在电池中,在室内温度下也会加速电池的自放电反应。在短期热暴露过程中,阴极表面与电解质的氧化反应被损坏,产生富含锂的薄层。此外,这种变化通过冷却是不可恢复的。更重要的是,在表面形成的富锂的薄层,通过向阴极供应锂不断引起电池的自放电。相关研究成果以“Abnormal self-discharg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Energ. Environ. Sci上。
【图文导读】
图一 LiCoO2的自放电电化学表征图
(a)LixCoO2在60℃加热前后的电压分布比较
(b)在25℃下测量的充入SOC 20的LixCoO2阴极的代表电压衰减曲线
(c)Li xCoO 2电极在SOC 0处的自发放电(电压衰减至3.3V)的XRD图
(d)在不同热历史下,从25个以上充电到SOC 20的样品收集到的25℃时完成自放电的时间(当Li / LiCoO2半电池的电位接近3.3V时)的统计
图二 具有60℃热历史的LixCoO2自放电之后的表面TEM图像
(a)(a)中白色虚线方框和(c)黄色虚线方框所示区域的低倍率图像
(b,c)LixCoO2的高倍率图像
(d)在充电至SOC 20后直接获得的LixCoO 2退化区域的高倍率TEM图像
(e)从(a)中的退化区域计算出的快速傅立叶变换
(g)具有60°C的热历史的LixCoO2(SOC 20)电极充电的XRD图谱
(f)从充电的LixCoO2的退化区域计算的快速傅立叶变换
图三 具有热历史的LixCoO2的物理表征
(a)具有热历史的带电的LixCoO2表面区域的STEM图像
(b,d,e,f)P,(d)F,(e)Co和(f)中的虚线进行元素映射 )在60℃储存并自放电后的LixCoO2表面的C
(c)如图(b)中的红色箭头所示,穿过退化区域和体积LixCoO2的磷的EDS线剖面
图四 LixCoO2电极的xps表征以及基于热历史下的加速自放电率机制示意图
(a)没有热过程LixCoO2电极深度剖面的xps图
(b)具有60℃热历史LixCoO2电极深度剖面的xps图
(c)基于热历史下LixCoO2表面的加速自放电率机制的示意图
【小结】
本文论证了锂离子电池在受热时会遭受异常加速的自放电。即使短时间暴露于60℃或80℃下,室温下的锂离子电池也会发生严重的自放电行为。由于“热历史”而形成的富锂磷化物(例如Li 3 P)充当寄生锂源,引起阴极的化学锂化。此外,由于Li 3 P相中的锂含量较高且锂化学势较高,因此仅具有几十纳米厚度的薄层Li 3 P足以用于整个微米尺寸LixCoO 2颗粒的自放电。由于寄生锂源的形成归因于在与电解质盐的界面处发生的副反应,所以强调控制阴极材料的表面以抑制这种异常的自放电,选择合适的锂盐电解质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型能源存储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反应是不能忽视的。
文献链接:“Abnormal self-discharg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Energ. Environ. Sci.2018,DOI:10.1039/C8EE00186C)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学术组微观世界编译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