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朱昌宝&德国马普所Maier Science综述:电池电极的纳米级电路


【引言】

开发出高性能、廉价并且耐用的电池是现如今最重要的科研方向之一。设计这样的电池一方面需要寻找到具有所需特性(例如高电压,高容量和足够的稳定性)的电活性存储材料。而另一方面,如何将这些材料与离子导电相和电子导电相组装成高效的复合电极结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各相的尺寸,形状和空间分布对电极的充电和放电倍率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新材料体系的开发以及将原有材料以适当的尺寸组装成合适的结构。然而,对于一种确定的材料,如何从尺寸、形状、以及各相分布等角度综合考虑并设计出高效的复合电极结构,是十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只有少量系统的处理方法。以上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目前对这种复合体系的动力学机理的理解还不够充分;(2)对于许多材料来说,其关键的传输特性没有测量或不确定;(3)当涉及到多相以及多尺度的情况,问题会更为复杂。

【成果简介】

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中山大学青年千人朱昌宝教授(第一作者)德国马普固体所Maier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nanoscale circuitry of battery electrodes”的综述文章。该综述回顾了电池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重点阐述了如何从各相的传输特性以及维度入手,通过纳米级电化学电路的设计来优化电极动力学。之后以这些原则为主线对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电极材料的新型纳米结构进行归类。接着总结了纳米结构构筑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微纳合成手段。最后重点介绍了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对于电池材料混合导电网路的研究进展。

该综述主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但其设计原则同样适用于钠离子电池或其他的储能体系。文章中的讨论从优化电极动力学的设计原则开始,这些原理同样可被用于评估和分类已经合成的各种纳米结构体系。上述讨论主要围绕单相储锂机制展开,但也会涉及另外三种可能的机制:相变储锂,基于转化反应的多相储锂和界面储锂。

综述总览图

综述摘要图

电池电极、集成电路和生物电化学网络:同样复杂的网络结构和纳米级电荷传输。集成电路主要依靠电子传输;生物电化学网络主要依赖于离子移动;而电池的电极材料需要综合载流子在电子导电相,离子导电相以及电子-离子混合导电相中的输运。

【图文导读】

图1 电池电极中的输运过程

A)Li+和e- 通过离子导体I(蓝色)和电子导体E(橙色)扩散到混合导体存储颗粒M(绿色)的示意图;

B)使用准一维近似的(A)的等效电路;

C)电荷在多粒子网络中的输运。

图2 电极材料的纳米级电路设计策略 (各种情况下的图解和实际应用范例)

A)L*eon>>L*ion,多孔大块碳负极;

B)L*eon>L*ion,Li2MnO3-LiNi0.5Mn0.5O2-C正极;

C)L*eon≈L*ion,LiMn2O4-C正极;

D)L*eon<L*ion,Na3V2(PO4)3-C钠电正极;

E)L*eon<<L*ion,Li10GeP2S12-C电极。

图3 具有各种维度的电极结构设计

(A) 分级网络结构的TiO2-C-RuO2;

(B) Sn/C中空核壳结构;

(C) 石墨烯负载的碳包覆Li2S 纳米颗粒;

(D) 二维MoS2和石墨烯复合结构;

(E) Fe3O4包覆的Cu 纳米线;

(F) 单层MoS2 纳米点嵌入一维碳纳米线结构;

(G) Sn颗粒嵌入多孔碳纳米线。

图4 电池研究中的先进原位表征技术

(A) 原位方法概述;

(B) 原位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技术对LiFePO4相变与扩散的研究;

(C) 原位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 技术对SnO 颗粒充放电过程的研究;

(D) 原位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技术研究嵌入碳纳米管的 Si 纳米颗粒的嵌锂行为;

(E) 原位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技术研究V2O5 纳米线的嵌锂与扩散行为。

表1 锂在25℃下在各种材料中的有效化学扩散率

表2 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小结】

由于电池材料的可选范围以及储能机制的限制,目前电池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被限制在可见范围内,但功率密度的实质性改进仍然是可以实现的。由于电活性物质中的固态输运较为缓慢,因此需要纳米技术来提供解决方案。以上所述的设计原则理论上为复杂的电化学电路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而在实践中,先进的制备技术和原位表征方法对于优化电极结构则是必不可少的。

文献链接:The Nanoscale Circuitry of Battery Electrodes.(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o2808.)

课题组简介:

朱昌宝博士,中组部第十三批“国家青年千人”,2016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昌宝博士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厦门大学攻读电化学方向硕士,导师为杨勇教授 (99年国家杰青)。厦大毕业之后,获得法国能源材料方向的第二个硕士学位(该项目由欧洲锂电联盟-ALISTORE主导,负责人为Prof.JeanMarie Tarascon和Prof. Christian Masquelier等),并获Erasmus Mundus奖学金资助。博士在德国的马普固体所攻读,导师是Joachim Maier教授(马普固体所所长、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主席)。博士期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毕业后继续与Joachim Maier教授合作在马普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朱昌宝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理性设计、可控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特别关注储能体系中的缺陷化学,纳米离子学,以及离子输运与存储过程中的尺寸效应。其中对于磷酸铁锂缺陷化学和尺寸效应研究,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制备高性能电池材料,以及高功率与高能量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为止,在《Science》,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材料化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top 1%)6篇,ESI热点论文(top 0.1%)1篇。第一作者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11的10篇,包括: 《Science》(1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Mater.》(1篇),《Nano Lett.》(2篇),《Adv. Funct. Mater.》(3篇),《Adv. Energy Mater.》(1篇)。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和卷首插图文章。SCI论文引用次数超过218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360余次。研究工作被《Nature》《Materials Views China》等作为亮点报道,已申请PCT国际专利及中国专利各一项。担任《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18种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具体内容详见http://mse.sysu.edu.cn/node/739)

本文由朱昌宝教授课题组供稿,高分子组Andy编译,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大家庭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RDD-2011-CHERISH,任丹丹,我们会邀请各位老师加入专家群。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