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抵制Elsevier旗下杂志:从隔岸观火到切肤之痛
2012年曾有国外科学家抵制Elsevier期刊大幅涨价的问题,引起科学家的愤怒,从而希望抵制该出版业寡头之一的公司不断大幅涨价的行为。科学网曾有博主讨论此事,如郝炘的“上千名科学家抵制Elsevier期刊”,一些大众媒体如《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此事。
2016年,比利时鲁汶大学的Tom Heyman对上述签名参与抵制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21%的签名科学家的身份无法识别,19%的科学家自签名以后再没有在任何期刊上发表过任何论文。然而,23%的签名科学家在签名以后仍继续在Elsevier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其中化学领域这一结果为29%,心理学为17%)。其余的37%确实只在非Elsevier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引自李江的博文)
那么效果呢?“最初关于抵制运动的媒体报道确实给Elsevier施加了压力,迫使它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撤销了对“研究著作法案”Research Work Act的支持,该法案旨在阻止美国联邦资助的研究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显著效果。”(引自李江的博文)
对Elsevier的抵制,我过去是隔岸观火,现在似乎要有切肤之痛了。原因是最近两天接到医科院图书馆通知:“近期图书馆在进行2018年数据库资源订购和评估工作。其中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录900多种期刊,包括Lancet、JACC等高影响因子期刊)涨幅异常高,价格涨幅高达50%,远超出图书馆可承受的经费范围,存在停止订购的可能。”
据说医科院是国家支持的医学图书馆之一,而且中国又在科研投入等多方面以“土豪“的面目示人(至少不少国外学者是普遍有此印象的),尚且遭遇这种命运,那么其他地方又如何?某些“诺奖后备军”学校大概不必担心,因为是真正的土豪,不是带引号的。
想当年在我读研时,医科院图书馆的化学类期刊就跟不上,只能靠到中科院图书馆去看和复印;后来网络发达了,可以有其他渠道获得,或者通过手续还算方便的馆际借阅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直到这次情况之前,医学类期刊一直没有问题。
本来我在激动之下,考虑过是否应该抵制Elsevier旗下杂志?例如发表、审稿等等。不过按照上面其他学者抵制的情况来看,我这个小人物还是别掺和什么抵制了。与此同时,我本来对sci-hub这类被认为侵犯版权的“海盗”网站有点复杂心理,觉得侵犯版权总还是不好的吧。不过要是医科院图书馆真的因为Elsevier期刊价格太高而停订,至少通过sci-hub获取Elsevier期刊文章pdf就没啥心理负担了。
顺便把sci-hub仍有效的domain分享一下(因为11月22日起sci-hub以.ac, .cc, .io等几个后缀的网站被封,让不少人找不到该网站了):sci-hub.bz, 80.82.77.83和80.82.77.84。上面这些domain科学网有人分享过,但我看那些博客的访问量较少。考虑到我的博客访问量可能相对高一点,在这里帮助再传播一下。
如果说出版商曾经推动过科研思想的交流乃至科技进步的话,今天他们恐怕是阻碍多于推动了,所以这个领域理应有变化。那些不以牟利为目的的“海盗”网站,或许有一天会被后人视为打破出版商利益的先行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科学网方唯硕老师博客:从隔岸观火到切肤之痛
材料牛编辑整理,图片为编辑添加。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