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Energy. Mater.:中空的微孔碳纳米球/红磷复合材料用作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引言】
钠资源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并且有着与锂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能,因此钠离子电池(SIBs)有望在智能电网储能等应用中取代锂离子电池(LIBs)。目前,SIBs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正极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负极材料的研究相对缓慢。由于Na+的直径比Li+大34%,所以LIBs常用的石墨烯负极无法容纳Na+。此外,硅是最理想的LIBs用负极材料,但室温下它对Na+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对于SIBs而言,设计容量高且循环稳定性好的负极材料非常重要。
由于形成的Na3P理论密度高(2596mA h g-1),工作电压(≈0.45V vs Na/Na+) 合适,所以P是一种理想的SIBs用负极材料。相较于白磷、黑磷等,红磷的常温化学稳定性更好,成本更低。然而,红磷基电极的比容量低、容量衰减严重、电化学可逆性差。目前,大多采用制备红磷/碳(P/C)复合结构解决上述问题。与常用的机械研磨法相比,蒸发-冷凝(V-C)制备方法更为有效、温和,并且红磷吸附更均匀,碳骨架稳定性更好,由此得到P/C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SIBs更为合适。
虽然V-C法具有上述各种优点,但仍然有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P/C复合材料中P负载量的范围较宽(20%-70%),但是至今没有可行且准确的方法去预测P负载量。V-C法制备的P/C复合材料所涉及的机理尚不清楚。碳基体材料的孔径如何影响电化学性能尚不可知。总之,关于V-C法制备P/C复合材料的机理研究非常有限,但机理研究对于促进红磷基负极材料的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成果介绍】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的Jang-Kyo Kim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在Adv. Energy Mater.上发表了题为“Rational Assembly of Hollow Microporous Carbon Spheres as P Hosts for Long-Life Sodium-Ion Batterie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颖的中空微孔碳纳米球作为基体材料。他们采用蒸发-冷凝方法制备了中空的多孔碳纳米球/非晶红磷(HPCNSs/P)复合材料,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实现了最优设计。该项研究结合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制备过程中白磷P4分子吸附并沉积在碳基材料的详细机理。MD模拟和DFT计算表明P4聚合体和P/C复合材料的形貌主要取决于孔的大小和碳基体的表面状态。并且,制备得到的HPCNSs/P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结构/性能特征:体积膨胀低,钠储存容量高且循环稳定性好。
【图文导读】
图1 纳米孔模型:直径为0.5-4nm且长度为10nm的柱状碳纳米管
MD模拟中三维分子模型(a)横截面、(b)俯视图;P4分子吸附在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的形貌(c)0.5nm、(d)1nm、(e)、1.5nm、(f)2nm、(g)3nm、(h)4nm。
图2 MD模拟以及DFT计算结果
(a)P4分子吸附在不同直径的碳纳米管上的形貌;(b)界面能、P4分子浓度与纳米管直径之间的关系;(c)负载量与纳米管直径以及孔容量之间的关系;(d)P4分子与碳基体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结合时的差分电荷密度。
图3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a)中空的多孔碳纳米球(HPCNSs)的SEM图;(b)HPCNSs的TEM图;(c)HPCNSs/P复合材料的SEM图;(d)HPCNSs/P复合材料的TEM图;(e)HPCNSs/P复合材料的C、P、N和O元素的分布图谱;(f)XRD图谱;(g)N2吸附/脱附曲线图;(h)孔径分布图;(i)商用红磷、HPCNSs、HPCNS/P混合物以及HPCNSs/P复合材料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
图4 HPCNSs/P复合材料以及HPCNSs/P混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a)HPCNSs/P复合材料半电池的CV曲线(扫描速度为0.1mVs-1);(b)HPCNSs/P复合材料电极的GDC曲线(电流密度为0.1 Ag-1,扫描电压范围为0-2V);(c)电流密度0.1 Ag-1下的循环性能;(d)电流密度在0.1-2.0Ag-1间的比容量;(e)电流密度0.1 Ag-1下300个循环后,HPCNSs/P复合材料电极循环稳定性(1000个循环,电流密度为1.0 Ag-1)。
图5 HPCNSs/P复合材料的原位TEM检测及过程示意图
(a)第一次与钠结合之前的TEM图和SAED图(插图);(b)第一次与钠结合之后的TEM图和SAED图(插图);(c)第一次与钠脱离之后的TEM图和SAED图(插图);(d)蒸发-冷凝过程的示意图。
【小结】
本文第一次阐明了利用蒸发-冷凝方法制备HPCNS/P复合材料的机理。在蒸发-冷凝的最初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磷长链转变成小的白磷P4分子,然后它们吸附并沉积在碳基体的纳米孔或者表面上。根据MD模拟和DFT计算,得出以下结论:与较大尺寸的介孔相比,1-2nm的微孔利于增大P的负载量,而且利于P在碳基体中的纳米限域作用;碳基体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与P通过化学键结合,从而稳定了复合结构。在后续的冷凝过程中,白磷P4分子聚合并重新形成无定型红磷,并最终得到红磷/碳复合材料。根据MD模拟,碳基体材料的孔径决定了P4聚合体的形貌。
由此,他们采用简便有效的蒸发-冷凝法成功制备了HPCNS/P复合材料,可用作高性能SIBs负极材料。该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比容量、显著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电流密度0.1 Ag-1下,300个循环后,钠离子容量为1700 mA h g-1;电流密度1.0 Ag-1下10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76%以上。这项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蒸发-冷凝方法,利于实现红磷基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并且为研制新型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文献链接:Rational Assembly of Hollow Microporous Carbon Spheres as P Hosts for Long-Life Sodium-Ion Batteries(Adv. Energy. Mater. 2017, DOI: 10.1002/aenm.201702267)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maggie编辑,赵飞龙审核,点我加入 材料人编辑部。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红磷的理论容量为2596 mAg/g,该P/C复合物种红磷含量约31 wt%。作者测定了碳的比容量为134 mAh/g。粗略计算该P/C复合物的理论比容量不超过900 mAh/g。作者测出来的容量却超过1900 mAh/g,最高甚至达到1997 mAh/g?作者能给个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