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院士黄维:中国重塑世界科技格局,个别领域实现“领跑”
作为我国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开拓者,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率团队横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取得多项兼具系统性、创新性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赞为“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国际领袖”。
1963年,黄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医务工作者家庭,特殊的氛围令黄维耳濡目染,习惯于不断求知,也习惯于严谨理性。1979年,黄维进入北京大学求学,燕园“常为新”的环境更令他如鱼得水,在充足的空间中不断探索未知,终于能尽情安放他“似乎没有穷尽的好奇”。
上世纪90年代初,黄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他坦言,那个年代,国内科研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机构缺乏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科研人员缺乏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资源配置机制公共性和透明性不够;社会整体创新文化氛围不够理想等。
而如今,黄维坚定地表示,中国正在重塑世界科技格局。无论是顶级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重要文章的速度、数量与质量;还是重大科技奖项评委席屡见不鲜的中国专家身影,都证明中国科技水准已在多领域由“跟踪”升级为“并行”,甚至在个别领域实现“领跑”。
“多年来,我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建设一个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能在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参与实质性国际竞争的研究机构。”
为实现这一梦想,黄维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和平台,在世纪之交选择回国,先后在复旦大学创建“先进材料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南京工业大学成立“海外人才缓冲基地”。
其中,南京工业大学的“IAM团队”已吸引百名海外高端人才与杰出青年学者,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成果,成为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引智基地。看着团队从无到有,再到跻身国际学术品牌之列,黄维坦言,“没什么比这更令我自豪”。
“一生一世一团队,惟新惟实惟奋蹄”。黄维说,勇攀科研高峰是每位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也只有矢志不渝地做学问、搞科研,才能坚持真理,践行“不计利害,只问是非”的科学本色。
2017年4月,黄维院士出任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分管人才人事工作。在他看来,吸引高端人才最客观、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让其“现身说法”。
黄维强调,“引才”的关键在于“引心”,只有设身处地为海归人才搭建事业平台,营造温馨、积极的成长环境,同时辅以政策支持,才能有所成效。
(原标题 海归院士黄维:中国正在重塑世界科技格局)
????